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咱村咱家11|南滨街道阁一村:种榨菜养青蟹,抱团致富路更宽
2020-12-03 06:20978阅读

沿着瑞安大桥,往江南一路行驶。此时,秋日阳光正好,放眼望去,干净的道路两侧是片片农田,少了些许市区的喧闹,让人有着舒适的宁静。

大约20分钟的车程,就抵达南滨街道阁一村。这个位于飞云江南岸的村庄,利用自身地理优势与交通便利,不断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装加工业,村里每户人家都有着自己的事业,“钱景”看好,日子越过越好了。

“发明”榨菜套种

老农民也能开“宝马”

提起阁一村,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哦,这里的榨菜很有名”。当地原先是涂田,土质适合种榨菜。

今年56岁的陈士新是地道的农民,和父辈、也和村里的大部分村民一样,以种田为主。23年前,他承包了100多亩地种榨菜,还请了六七十位村民帮忙,除去人工、土地等成本,一年纯收入有10万元左右。这在上世纪90年代末,可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

渐渐地,陈士新发现,多年耕作下来,单一种植榨菜,不仅产量低,收益差,品相也变差了,影响销售。他就积极参加各种农作物种植培训,学习先进的套种技术,尝试在水稻开花时套种榨菜,结果令他惊喜不已。

原先,单一种植榨菜,每年正月是收成时间,大量榨菜上市,价格极易被压低。通过套种,收成时间能提前一两个月,每年农历十一月中旬就可以上市,比其他地方的榨菜上市早了一个来月,每公斤价格从以前的0.8元涨至2元,经济效益起码翻一番。

这些年,陈士新不在田里,就是在去田里的路上。他不仅是瑞安榨菜套种的“发明者”,在种植上也从以前的纯手工升级到半自动化机械,还成功带动其他种植户致富。

陈士新说,随着榨菜产业的发展,虽然每亩地的租金从2015年的300元涨到了现在的1200元至1500元,人工费也上涨了,但农户的收入更高了。这几年,风调雨顺,他种植榨菜年收入可达五六十万元。

2013年,陈士新在瑞安市区买了一套房子,还买了车;2019年,他又买了一辆宝马牌轿车。如今,他是拥有3辆小汽车的农民。“村里与我差不多的农民还有很多呢。”他笑着说。

现在,该村的榨菜“冬榨1号”已打出了名气,原先仅在温州一带销售,如今卖到全国各地。

科技加持抱团共富

青蟹有价有市场

阁一村村民靠技术发家致富的不止种榨菜,还有在温州、瑞安等地名气响当当的阁巷青蟹。

“只要一提到青蟹,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阁巷。”阁一村水产养殖户徐光明自信地说。三十多年来,他亲历了阁一村水产养殖的“历史”。

徐光明是一名助农农技师,1985年开始养殖水产品,当时他家的养殖场可是瑞安首家,拥有180多亩的滩涂,主要养殖青蟹、对虾、贝类等海鲜。后来,他从滩涂养殖发展到现在的涂田改造场,从多种海鲜养殖发展为以青蟹为主。

1993年,村里最早一批“吃青蟹”的蟹农就认识到,散养、单养不能真正带动市场,抱团才是共富的敲门砖。1995年,徐光明牵头,把分散的青蟹养殖经营户组织起来,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以“市场+专业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将原本一家一户的分散养殖组成一个个“战团”,协助蟹农养青蟹、卖青蟹,提供“保姆式”服务。在青蟹养殖过程中,合作社还定期邀请农技专家开展培训,向社员传授科学养殖技术,解答技术难点。目前,养殖场还进一步改进了技术,提升水质杀菌能力,科学处理污水,增加效益。

在科技的加持和涂田的“滋养”下,阁一村的青蟹不仅有价有市场,还成了瑞安知名度上升最快的品牌蟹,每公斤市场价从2000年的100元,涨至现在的300元。如今,小小的青蟹有了“阁巷牌”这样响当当的品牌,成为浙江省知名商标品牌,也成了撬动该村经济发展的“大杠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目前,该村共有四五十户青蟹养殖户,养殖面积达800亩左右,预计总产值可达500多万元,青蟹销售到全国各地。

如今,徐光明还玩起了电商,青蟹销售又打开了一片市场。“全面奔小康,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怎样增加收入。我认为,就是人人都有事情干,当老板的要多起来,生活是一年比一年好。”他说。

壮大村集体经济

逐渐实现“村强民富”

阁一村有4000多人口,是南滨街道的第一大村,按照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实的说法,就是”人多,劳动力强“。全村1200多户,30%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创办的服装加工企业有30多家,近百户农民专门从事海水养殖和榨菜种植,余下的多是亦工亦农的兼业型农户。“只要农业高效,工商兴旺,收入每年稳定增长没问题。”陈实说。

阁一菜市场是南滨街道唯一的综合菜市场,仅靠菜市场摊位出租,村集体就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此外还有废弃地改成的厂房出租,村集体的腰包越来越鼓。

“2010年,村集体收入不到50万元,如今一年收入有400万元,逐渐实现了村强民富。”陈实说。

村民们也充分感受到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越性和幸福感:路变宽了,路灯更亮了,农田道路宽阔了,村民有地方散步了,街道变干净了,最热闹的商业街还被评上”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街“;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会有福利,村里还给老人缴纳了意外伤害保险;村里的卫生费,村民们不用自己掏腰包,村集体拿出40万元……

如今,村里房屋整齐,路上随处可见小轿车,邻里和谐,大家脸上的笑容多了,灿烂了。

来源:瑞安新闻客户端

瑞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苗苗/文 王志/图

编辑:管舒勤

责任编辑:金行哲

我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