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① | 指尖非遗绽华彩 社区治理谱新篇
2025-05-14 15:191094阅读



2025

政策引导 资源整合 项目扶持

苍南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





近年来,苍南县扎实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以规范化支撑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项目扶持等方式,推动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公益服务、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展现了苍南社会组织在服务民生、参与社会治理中的专业价值和社会担当。

为更好总结推广这些经验做法,苍南县民政局联合苍南县社会组织总会精选了一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分享其服务模式与实践成效,供各社会组织交流借鉴。首期,让我们走进苍南县唐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看看他们的特色做法吧——


案例背景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社区治理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与新机遇。一方面,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渴望在社区中获得更丰富、更具内涵的文化体验,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审美和文化素养追求;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却面临着后继无人、受众狭窄等困境。苍南县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但这些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知晓和传承的人群逐渐减少。

苍南县唐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新情况,积极探索将非遗文化融入社区治理的路径,期望通过开展相关项目,既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又能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社区注入新的活力,构建更具文化底蕴和凝聚力的社区环境。


主要内容

01 非遗资源深度挖掘与整合

学校深入苍南县各地,对非遗资源进行全面调研。查阅大量历史文献,拜访众多资深非遗传承人,建立起完备的非遗资源库。同时,积极与社区、社区学校、非遗体验基地等多方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整合社区学校的场地资源、学生群体,非遗体验基地的专业师资、实物展品等,为项目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02 创新活动形式,促进非遗传承

1.多元教学,激发兴趣:组织非遗传承人担任讲师,采用现场演示、分步教学、一对一指导的方式,让居民轻松入门。讲师们还将非遗技艺与生活实用品相结合,如教居民用剪纸热转印制作精美的抱枕,用钩绣制作时尚的杯垫、挎包等,使作品兼具欣赏和使用价值,极大激发了居民的学习兴趣。

2.主题活动,融合文化:结合传统节日和节气,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创作活动。在春节期间举办 “剪纸迎新春” 活动,居民们一起创作寓意吉祥的剪纸作品,装点社区;端午节时组织 “钩绣香包寄安康” 活动,大家钩绣出形态各异的香包,传承节日文化。这些活动将非遗技艺与节日氛围深度融合,增强了文化内涵和趣味性。

3.亲子课堂,传承家庭:针对家庭妇女和青少年,开设亲子体验课堂。在课堂上,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剪纸或钩绣创作,通过协作完成作品,增进亲子关系。许多孩子在家长的带动下,对非遗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实现了非遗文化在家庭层面的有效传播。


03 强化社区参与,构建传承生态

1.志愿者培育,凝聚力量:广泛招募社区居民成为项目志愿者,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内容涵盖非遗知识、活动组织技巧等。志愿者们积极参与活动组织、现场协助和技艺传播工作,成为项目推进的重要力量。如退休教师杨老师,在接受培训后,主动协助组织多场活动,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维持课堂秩序,帮助其他居民更好地学习非遗技艺。

2.作品展示,营造氛围:在社区内设置多个作品展示区,如社区文化长廊、活动中心等,展示居民的优秀剪纸和钩绣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美化了社区环境,还营造出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感受非遗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社区认同感。

3.结对帮扶,培养骨干:安排非遗传承人与有潜力的居民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进行深入的技艺传授和创作指导。通过长期帮扶,培养出一批社区本土非遗传承骨干。像社区居民吕女士,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剪纸技艺日益精湛,不仅自己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还主动在社区内分享剪纸技巧,带动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04 立体宣传推广,扩大项目影响

1.新媒体助力,广泛传播:利用微信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开设账号,定期发布活动预告、精彩瞬间、技艺教学视频等内容,吸引了大量县域内外居民的关注。其中多条展示社区居民作品制作过程的视频,播放量破万,众多网友纷纷留言询问如何参与类似活动。

2.社区宣传,精准触达:充分利用社区活动群、公告栏等宣传阵地,及时发布活动通知和相关信息,确保活动信息准确传达给每一位社区居民,提高活动知晓度和参与率。

3.媒体报道,提升形象:随着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多次受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采访,媒体对项目活动的宣传报道,也提升了社会组织的自身形象。报道后,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源支持苍南县社区非遗文化传承事业。



取得成效

01 文化传承成果显著

自成立以来,累计举办各类非遗活动 1300余场,直接参与居民超过 25000人次。培养出社区本土非遗传承骨干50余人,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剪纸或钩绣技艺,并在社区内进行教学和传播。居民创作的非遗作品受到各界肯定,其中部分优秀作品在县级以上文化展览中展出,有力推动了苍南县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02 荣誉成果亮点纷呈

学校在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社区治理融合的过程中,获得了广泛认可。荣获苍南县十佳公益创投项目、苍南县 “秀慧课堂” 联盟单位、苍南县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县级荣誉,彰显了在本地公益和技能培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在市级层面,获得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温州市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等称号,体现出在全市非遗传承和社会服务领域的重要地位。2021年,“织梦工坊・困境人士技能提升就业培训”项目获温州市慈善总会优秀慈善项目奖;2022年,非遗剪纸课程被评为教育部“能者为师”首批特色课程。在团队中唐淑娇老师被评为浙江省百名“女红巧手”,叶文运老师被评为温州市“最美温州人”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进一步证明了所做公益项目的成效与价值,提升了学校和项目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 。


03 社区凝聚力大幅提升

通过共同参与非遗活动,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动频繁,关系更加紧密。在社区组织的满意度调查中,98% 的居民表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愿意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社区内邻里互助、团结友爱的氛围日益浓厚,如在一次社区环境整治活动中,居民们主动参与,分工合作,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社区公共区域的清理和美化工作。

04 居民幸福感显著增强

丰富的非遗文化活动充实了居民的精神生活,为居民带来快乐和满足。许多居民表示,参与项目活动后,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例如,退休在家的张阿姨原本生活单调,参与钩绣活动后,不仅学会了新技能,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她开心地说:“现在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感觉自己又年轻了好几岁!”

END


来源:苍南民政

平台编辑:黄晓君

审核:林勤勤

监制:王顺宝



我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