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平自古种桑,盛产丝绵。清水丝绵的制作经过选茧、煮茧、漂洗、剥茧做“小兜”、扯棉撑“大兜”、晒干等多道工序。制作技艺在一代代人们的世代相传中积累经验。2007至2009年三年内,“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分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名录。

大运河流经临平,悠悠古运河催生了大批靠运河生活,与船相依为命的船民。他们长年累月在运河水系来往,在相互交融中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船民的生活十分艰辛。其中运输的船民和捕鱼的船民有形成一套不同于岸上居民的生活习俗。运河船民习俗代表着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群体的文化传统,反映一个历史阶段运河船民真实的生产、生活状况,承载着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因此,保护渐行渐远的运河船民习俗,对于丰富运河文化内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杭州运河船民习俗”于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亭趾高跷历史悠久,据传创建于清光绪年间,流传于运河街道等地,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亭趾高跷表演俗称“踩高跷”或“踏高跷”,是旧时传统庙会中一项常见的表演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亭趾曾有7支男、女高跷队。亭趾高跷有文跷、武跷两种,文跷以走动为主,徒手行走自如;武跷则显示跳高、劈叉、踢腿等高难度动作,旁边还有锣鼓队伴奏,敲打自由调,十分热闹。“亭趾高跷”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博陆火狮,又名跳狮,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流传于博陆地区。表演前,狮子卧在狮床上,蓄势待发,4个参演人员各拉一根绳,相互配合,一声令下,四人同时拉动牵引,狮子像木偶似的蹦跳戏球。场面十分壮观。博陆火狮具有技巧性、惊险性、综合性等特征,表演集舞蹈、体育、杂技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是中国狮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民俗价值和学术价值。博陆火狮于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杭缎织造技艺是通过经沙线或纬沙线沉浮在真丝面料表面或通过交织错落变化,形成花纹或图案的一项技艺。2016年杭州缎织造技艺被列入第六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产生于清嘉庆年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敲鼓亭融传统的民间音乐、美术、工艺于一炉。2005年,博陆敲鼓亭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临平饲养湖羊已有800多年历史。红烧羊肉成为民间春节和婚宴必上的一道特色菜肴。将羊肉切块后,放入铁锅,加满冷水,用桑柴烧开,撇去浮沫,用陈年的酿造黄酒、酱油和红糖作为调味料,久烹慢煮三个小时以上,羊肉烧好后加些许大蒜茎叶。临平红烧羊肉颜色红亮,酥而不烂,滋味绵长。2008年,红烧羊肉传统烹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米塑是指用糯米磨成粉,蒸熟后捣韧加彩,捏塑成各种形象的民间传统手工艺。米塑取材于生活,造型生动朴实,既可食用,也可作为艺术品观赏。主要用于民俗喜庆、岁时节令和祭祀供奉,有寿桃、上梁元宝、定亲饭圆、立夏狗、龙蚕、丝束等。2009年,米塑习俗被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刺绣在临平普遍流传,旧时是女红活计的重要内容。一般的刺绣以民间生活用品为主,如绣花鞋、绣花衣物、小孩帽绣花、绣花枕头等。2011年,刺绣(戏服刺绣)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清末至民国年间,亭趾湖津荡徐氏中医内科曾很有名。徐氏中医的代表人物徐子谅亭趾乡湖津荡人。从父徐阿大习内科,业成悬壶于乡里五十余年,尤以善治温病而著名。传子徐聿德。自创“三鲜汤”,鲜生地甘润存阴,鲜石斛养胃生津,鲜菖蒲芳香通窍,用于临床。还自创“徐氏金丹”“四珍饮”“止咳汤”,在治疗男性疾病、肾炎、干咳均取得一定疗效。曾发表著作35篇,被收入《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和《世界名医大全(中国篇)》。2011年,湖津塘徐子谅中医内科被列入第四批区非物质名录。

月饼是古代中秋的习俗。解放前,在亭趾有一家售卖传统糕点的姚裕源糕饼作坊深受当地百姓受欢迎。至1985年,成立亭趾供销食品厂,仍制作月饼,并冠名 “亭趾月饼”。制作坚持传统工艺,用土灶烤制,口感松脆、香酥、层酥相叠、重油而不腻、甜咸适口。2019年,亭趾月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目前,临平正在逐步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馆等传承活动场所。并采用舞台展演、主题公园等模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更多人了解并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推荐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