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界APP
连通生活 接入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岁月的洗礼和人文的考验后,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能量。近日,第七批余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基地公布,泗门镇看云楼科举文化博物馆被列入非遗“谢阁老传说”的传承基地。
看云楼科举文化博物馆坐落于泗门镇望安路14号成之庄内,是浙江省最早创办的以科举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1700多平方米,正门匾额上有“科举文化博物馆”几个烫金大字,由中国著名明史学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明十七帝疑案”主讲学者毛佩琦教授题写,馆中展出了1000多件科举文化相关的藏品,以“中国科举制度溯源”、“科举时代的余姚”、“科举文化遗存”、“科举文化习俗”四大板块来展览,其中不乏珍稀藏品。
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谢阁老传说”代表性传承人、看云楼科举文化博物馆馆长褚纳新说:“我们博物馆一年有两万多人的客流量,其中学生达五六千人,学校组织、家长组织、兴趣班组织的都有,反响也很好。”
泗门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明成化十一年,泗门人谢迁状元及第,后官至内阁大学士,世人尊称为“谢阁老”,故而泗门有“阁老故里”之誉,作为文献名邦余姚的科举文化重镇,留下了许多科举与民间传说的踪迹。至今关于谢阁老的故事已整理70多则,是泗门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泗门镇上有一户姓谢的人家生了一个小孩,这户人家主人名叫谢莹,他当时在福建布政使下任都事的小官,虽然只是一位从七品的小官,但他工作兢兢业业,长年累月没有回家,屋里有个独养儿子(谢恩)主持家事。一日,谢莹收到儿子寄来的家信,他儿子向他汇报家中新屋落成,又给他生了一个胖孙子,谢莹非常高兴,因为当了爷爷喜极而泣。他参考《诗经》中“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给长孙取名谢迁,字于乔,也是寓意乔迁之喜。谢迁从小天资聪颖,他的外婆家在历山邹家,舅舅邹珙是当时姚北一代有名气的教书先生。8岁时谢迁去外婆家,舅舅教他读书识句。到12岁时,父亲谢恩授以《礼记》,至此谢迁读书更加用功,先后拜陆家埠名士李居义、陆渊为师,学业大有长进。
到了成化三年(1467)时,19岁的谢迁不负众望考中了秀才,后参加乡试,但两次乡试谢迁都榜上无名,直到成化十年,谢迁接着又连续苦读三年后参加乡试,终于他考运大开,在众多考生中一鸣惊人,考中解元,乡试第一名。
第二年春,谢迁进京赶考,通过礼部会试后,他的文章被当时的副主考丘濬大为称赞,与正主考官合议后定谢迁为会试第三名。会试之后要参加一次由皇帝主考的殿试,当时京城连日落雨,阴阴湿湿,但到了殿试之日竟天气放晴。京城老百姓认为这是吉兆,星宿下凡,是朝廷得人之兆。殿试结束,成化皇帝读完谢迁的策对后大为动容,认为卷上所写内容“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正合其意,于是大笔一挥钦定谢迁为第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
由此谢迁成为余姚籍明代状元第一人,当时只有27岁的谢迁青年得志,成为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来成为一代名相、四朝元老。在浙东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关于谢阁老的传说,都是谢阁老刚正不阿、为民做主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