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创争先”勇攀高之城市变形计 | 甬剧艺术博物馆: 甬剧艺术梦圆百年老宅
鄞响客户端记者 李娜 出镜 郑艺 摄像 李琦辉 通讯员 褚燕玲
2023-05-07 15:471.3万+阅读 头条

【旧名片】建于清代的已破败的百年宅院

【新名片】传播甬剧文化的甬剧艺术博物馆

在福明街道宁城社区高耸的居民住宅楼间,甬剧艺术博物馆黑瓦白墙的建筑还是格外显眼,走过一座叫 “花汀桥”的古桥后,由古色古香的百年宅院改造的甬剧艺术博物馆呈现于眼前,只见宅院门楼上方镌刻着“安乐遗址”四个大字,周边青砖浮雕刻着精美图案。

博物馆动建图3_proc.jpg

图为改造前破败的百年宅院面貌(资料图)。

据介绍,甬剧艺术博物馆所在的宅院又叫“宁静居”,建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整个院落占地约700平方米,由穿堂、主楼及厢房等组成。 “宁静居”宅院,原是为表彰和弘扬“邵氏精神”而建的一处宅地。有史料记载,福明邵家村自明代以来一直属于鄞县第四都管辖,俗称“四都邵家”。“汉室循良裔,关中理学家” 这幅刻于大门两侧的对联,就是邵氏先人邵雍当年自耕自种、安贫乐道、耕读传家精神的写照。

艺术博物馆.jpg

图为 甬剧艺术博物馆外观。

穿过青石板铺就的庭院,里面的展厅共设有3个陈列室,墙上的甬剧经典曲目剧照、合影照,陈列柜里的各种演出服、道具、磁带、连环画、老一辈甬剧人用过的生活用品……向人们述说着甬剧艺术200多年的发展历程。

展厅内还精心打造了全息多媒体放映仪,在一处青砖瓦房的窗口内,正播放着甬剧经典曲目,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甬剧的视听魅力。

”2016年第一次进来时,这宅院很破败,前厅、柱子都坏了,但基本的建筑骨架还在。“ 在二楼的“王锦文甬剧艺术工作室”,记者见到了宁波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主任,也是甬剧艺术名家王锦文,从甬剧艺术博物馆选址、筹办到开馆,她是全程参与者之一。

王锦文告诉记者,近年来,得益于政府对传统文化、传统建筑的保护,在城市建设更新中,“宁静居”宅院作为历史文物,被相关部门保留了下来。而当时王锦文等甬剧人正为宁波的甬剧艺术有一个展示场所而四处奔波。为保护地方戏曲艺术,2016年,在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及区、街道两级支持下,当时的东部新城指挥部将“宁静居”宅院修旧如旧,并把这块闹中取静的地方交由宁波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管理,用于开办甬剧艺术博物。

王锦文教学生、居民学艺中.jpg

图为王锦文在指导学生、居民学员学艺。

在王锦文眼里,“宁静居”宅院改造成甬剧艺术博物馆,是中国传统建筑与传统地域文化完美的契合。

整整三年时间的修缮,以“修旧如旧”为原则,真实完整保存“宁静居”宅院的历史面貌和建筑特色,后续展馆陈列设计,也充分考虑与原建筑的古朴气息相融合。到了藏品收集阶段,更是得到了甬剧界前辈、戏迷、藏家等踊跃捐赠。在多方努力下,2019年6月18日,甬剧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除了藏品展示外,该馆还是甬剧艺术传承、培训、研究的基地。

博物馆展厅.jpg2.jpg

图为甬剧艺术博物馆展厅。

“我们的甬剧艺术博物馆采用静态展陈与动态活动相结合的形式,除了藏品展示,还不定期开展甬剧直播课、甬剧室内音乐会、沉浸式庭院戏曲表演等多项公益演出活动。”王锦文说,甬剧艺术博物馆还承担着传播传统文化的使命,为让更的人接触甬剧、了解甬剧,在演出形式等方面,也正在做各种创新探索。

如今,甬剧艺术博物馆已成为甬剧文化传播的窗口,同时也是宁波本地人前来打卡寻找”乡愁“的地方。

家住维科东院居民马淑敏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甬剧爱好者,每次家里来了客人,都会带到这儿来参观,“社区里有这么一个甬剧艺术博物,是我们居民的荣幸。我们居民还能经常享受到家门口的文化大餐。”

【记者手记】

一座城市最能打动人心的是什么?不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建筑,是它深藏的历史文化,是那些可触摸、感知的故事。

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宁静居”宅院“蜕变”成甬剧艺术博物馆,是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与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甬剧艺术的完美结合、相互成全。希望在我们这个城市,类似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案例能越来越多。

 


编辑 章璐晶 校对 邵盛燕


评论·31
读友_W872FN
来自浙江宁波2023年9月5日
传统传承
玲珑心
来自浙江宁波2023年7月17日
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艺术
读友_NSBSC9
来自浙江宁波2023年5月8日
弘扬传统文艺。
读友_MKJSL9
1
来自浙江宁波2023年5月8日
传播甬剧文化的甬剧艺术博物馆
读友_BKNK39
来自浙江宁波2023年5月8日
传统传承
查看更多神评论
推荐专题

“七创争先”勇攀高

我说两句…
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