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浙南红旗渠”,潘山翻水站:守卫瑞平平原半个世纪
天瑞地安客户端作者 虞秋生/文 陈良和/图 编辑 陈良和 责编 管舒勤
2023-07-11 18:322.5万阅读

停运的潘山翻水站泵房

20世纪60年代,河南安阳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历时10年,从太行山腰修建了一条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瑞安山岙中,也有一个水利工程,它就是被飞云江南岸群众称之为“浙南红旗渠”、瑞平灌区最大提水工程——潘山翻水站。

7月5日,时值盛夏,气温直逼39℃,我们一行三人冒着酷暑,探访这个建于1963年4月,2014年12月停用的翻水站。

一条水渠,在瑞平平原流淌半个世纪

车出瑞安市区,过飞云江大桥,沿322国道一路向西,在马屿镇乙甲村西头左拐弯,再在老56省道上前行1公里,就到了此行目的地——潘山翻水站。

翻水站门口的铜牌匾已不在了。“我把它保存、收藏起来了。”潘山翻水站原职工胡春来说。

当年悬挂于办公楼的单位铜牌

他带着我们走进翻水站主体工程抽水泵房。10台电动离心泵一字排开,平卧在槽中。胡春来说:“过去,瑞平平原23.57万亩(其中瑞安15.57万亩,平阳8万亩)农田就指望它输水抗旱保丰收。”

胡春来2000年到翻水站工作,至今仍然负责看管泵房,对翻水站的情况如数家珍:“每台离心泵最大扬程10.5米,每台水泵每小时翻水3600立方米,10个泵机同时工作,1小时可向外送水3.6万立方米。翻水站运行期间,每年7、8、9三个月是用水高峰时段,10台抽水泵24小时连续工作,可送水86.4万立方米,3个月合计可把7776万立方米水送到瑞安的马屿、曹村、仙降、飞云、阁巷、林垟,及平阳万全等地的田间地头。”

10台电动离心泵一字排开

胡春来一边介绍,一边领着我们穿过中门走进另一个房间,站在水泵控制台和数据柜前。“站内18名职工分成3组,24小时轮流值守,机房不离人。值守的人眼晴盯着控制台和数据柜,一有异样,即刻叫人处置,从不马虎。”

我们站在机房中,虽然已经看不到当年翻水站职工认真负责、挥汗忙碌的工作情景,但能想象,炎炎夏日,在这个没有空调、地处山岙洼地、密不透风的场所,高温炙烤下工作所承受的艰辛。

水泵控制台和数据柜

出泵房,站在翻水站出水口上方的小路上,我们向东张望,有“浙南红旗渠”之誉的输水渠映入眼帘。这条长8.796公里的敝开式水渠,上宽12米,下宽10米,高2.5米,两边坡面和沟底均用水泥浇铸,坡表面光滑,沿老56省道左侧向东伸延。

翻水站出水口,向外送水起点

水渠虽已停用9年多,除渠顶长了一些杂草外,基本完好无损。据了解,这条当年滚滚向东流淌的生命水流,出人工水渠之后,进入石碑河,过鹤社水闸,流入天井垟河,接着,进曹村港河道,流经江溪水闸,由此离开马屿地界,注入仙降河道,再经飞云、马道、阁巷、林垟,进入平阳县万全境内。

输水渠

河道蜿蜒曲折,水流弯弯绕绕,点和线连结起来,就像一条锁练镶嵌在瑞平平原大地上。

水从翻水站出发,到流进万全最南端的农田,走了多少路程,翻水站工作人员、马屿水利管理站的干部都说没有丈量计算,不过有个大致估算,水路约180公里左右,按正常流速测算,水从翻水站这头走到万全最南端浇灌地,需要3天3夜。

一次大旱,迎来潘山翻水站诞生

客观地讲,地处飞云江南岸中下游的瑞平平原,水资源并不缺乏,历年气象资料表明,瑞平平原区域年降水量在全国排名靠前,在省内也算偏多的。

但由于飞云江江段流径太短,水流又匆急,这种独特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造成了瑞平平原结构性缺水,出现“它地不旱此地旱、别地未旱它先旱”现象,致使干旱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后期问题突出,进而影响农作物发育生长,影响产量质量,不少农村连饮水也难以为继。

1960年夏秋,瑞平平原连续83天没下一滴雨,河道干涸,农田干裂,群众饮水困难,18万亩水稻田晚稻无法插种。旱情牵动温州地县两级党委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后,温州行署决定上马提水工程,把飞云江的水拿来补充瑞平平原河道,灌溉农田,提高灌区抗旱能力,消除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难题。

1960年10月,工程技术人员到计划建站的马屿镇上安村龙坞点做工程前期准备,测出此处水质咸度高,不符合灌溉农作物要求,只好放弃。后溯江而上,选定了水质符合要求的清源村潘山自然村。

苏士好,今年84岁,马屿镇上安村人。他既是当年修建翻水站的亲历者,又是1972年进入翻水站工作至退休的老职工。

右一为苏士好老人

老人身体健朗,记忆清晰。在马屿镇水利所办公室,他向我们娓娓道来:“翻水站是1961年农历七月下旬开工的。先处理土方,就是清理计划建设翻水站进水口的土方。我当时21岁,是上安村派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的8个人之一。”

据其介绍,当时,各村派到工地劳动的人合计近300人,负责清理开挖飞云江南岸靠潘山村拟建泵站进水口方圆400米内的滩涂淤泥。

“300来人,一半人清挖,一半人用竹筐把清出来的泥土挑走。我是挑土的,每挑一担土拿到一支竹签,收工时上交竹签,管理人员据此判定你干活有无偷懒。”苏士好说,“在我干满20天的时候,村里又来了8个人,替换我们这一批人。其他村也是一样,定期轮换人员,清理土方持续6个月,直到划定面积范围内都挖到飞云江江底之下1米处,清挖才结束。工程共清挖土方30万立方米,累计使用劳动力近5.4万人次。”

在讲述过程中,老人右手不时打着手势,神情略激动,回想起当年激情岁月,他仍自豪感满满。

土方处理结束后,温州水利工程队进场,主体工程建设开始,泵站工程施工和输水渠修建齐头并进。

中型翻水站泵站工程由进水构筑物、出水构筑物、泵房及机械电器设备四块组成。按先外后里原则,进出水构筑物和泵房三块一起施工。

这是当年翻水站工作人员宿舍

马屿镇水利所工程师许斌回忆:“我父亲叫许忠义,是潘山翻水站工程师,从建站起一直工作到退休。他很热爱这份工作,把站当成自己的家。他跟我讲过,泵站工程建设没碰到大的技术难题,水利工程队带来的手持式凿岩机和小型矿车妥妥地满足了施工要求。开工3个月后,江西制造的11台电动离心泵到货,安装了10台,留了1台备用。”

遗憾的是,当天我们没找到修建水渠的亲历者,但多位亲见者还原了当初的场景。

8.796公里的水渠是平阳万全区派工义务修建的。因为上级要求,凡受益的地方都要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翻水站以援助。苏士好也是亲见者之一,他说:“当年我喜欢看热闹,常跑到水渠工地瞧瞧看看,见到的是万全人在挖土、筑沟,给沟底和两边斜坡浇灌水泥。潘山脚下还搭了临时简易伙房,给筑渠工人做饭吃。”

据了解,当时,万全区同样采用马屿的做法,给区内各村下达派遣义务劳动指标,按时段分批次到达工地劳动。每批约100人,20天一轮换,直到任务完成。

变电设施

修水渠结束时间大致与泵站工程完工时间同步。2003年版《瑞安市志》记载,温州水利工程队还在水流流经沿途修建了作为翻水站配套工程的渡糟3座、控制闸5座、泄洪闸3座。电力部门在翻水站旁边修建了小型变电设施,把焦坑变电所的电通过小型变电输送到泵站机房。

潘山翻水站整体工程于1963年2月完工,1963年4月正式投用。

一段历史,引出小站串串温情故事

从1963年4月投用,至2014年12月停用,潘山翻水站历时51年8个月。在半个多世纪里,送水人绽放青春,书写水利华章;用水人勤劳播种,收获丰收的喜悦。

旱情警报解除,农民过上好日子。马屿镇增家垟村坐落在天井垟中心位置,因自然条件不好,水患频仍。“养囡勿嫁增家垟,晴天没水吃,小雨白洋洋,大雨来了爬栋梁”,当地这首流传很广的顺口溜,就是对此的形象描述。自从翻水站向天井垟送水后,当地又跟进了天井垟河道导流疏竣措施,增家垟再无水患之忧。

进水口闸门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温州地区共发生9次连续60天以上无雨的旱情,其中,潘山翻水站运行期间共发生4次。最严重的是1967年,瑞安域内夏秋期间连续131天无雨,飞云江北岸的温瑞塘河河道干涸见底,农田无水可供,粮食减产,居民饮水困难。而瑞平平原却是另一番景象,潘山翻水站开足马力,昼夜不停向灌区输送生命之水。仅这131天就送水1.13亿立方米,有效缓解飞云江南岸农田旱情,大灾之年23.75万亩农田喜获丰收。

瑞安市种粮大户项宝荣,仙降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长期在天井垟承包农田种植水稻。他多次同笔者讲,现在政策好,水利配套设施齐全,种粮旱涝保收,是农民发家致富的好时候。他开始承包农田200亩,后又流转扩大至600亩,近年又变成800亩,盖起了烘干房,购置了多部大型农机,日子越过越红火。

专员协调收水费。一直以来,维持翻水站正常运转的是向受益灌区农田收取的水费。当时规定,头5年每亩收4元,第6年开始每亩收8元。计入收费的农田为16万亩,每亩4元年合计为64万元,每亩8元年合计为128万元。1966年和1967年,各地拖欠水费,导致翻水站无力交纳焦坑变电所电费,1968年初焦坑变电所拉闸断电,翻水站因此停运。

苏士好老人回忆:“瑞平水系管理局为此召集有关乡镇开会,我也去了。大家在会上吵了两天,也没结果。最后温州行署专员亲临会场,问清情况后,要求行署和县两级财政给水利局拨付拖欠的水利工程款,水利局付清所欠乡镇的款项,乡镇拿钱交水费,翻水站交电费,变电所把电费上交财政,账走了一圈,解开了债务死结,翻水站工作恢复正常,各方皆大欢喜。”

灌区村民频繁慰问翻水站。马屿镇清源村党支部书戴钦豹今年51岁,他还清晰地记得:“那时在翻水站工作很受人尊敬,也可以说很吃香,因为水很重要,各地要靠翻水站供水。我小时候就住在翻水站边上,年年盛夏时节都能看到,平阳万全、瑞安阁巷、林垟等地村民,一车又一车地给站里送西瓜、甜瓜和桃子等水果,有时候还送猪肉给工作人员改善伙食。偶尔,我也过去拿个甜瓜来吃,站里人看见小孩拿瓜,也就笑笑完事。”

位于山岙的翻水站当年人气很旺

开着拖拉机到杭州、上海等地拉物资。苏士好当时是翻水站唯一的司机,其工作是开着丰收35型拖拉机到各地运送物资。近的到泰顺和龙泉拉木头、毛竹,远的到杭州、上海拉水泥、送设备检修。“杭州去得最多,有时一个月去10次,去一趟杭州,路上要开24小时。偶尔去上海,时间更长,要先在杭州住一夜,第二天接着赶路,来回要4天左右。”老人笑道,“开着拖拉机到处跑,你们现在听了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点搞笑,可在当时很正常。”

右一为许斌,左一为清源村党支部书戴钦豹

许斌在一旁补充:“我父亲在翻水站工作,我小时候整天在站里晃悠。1975年冬天,我12岁,趁人不注意,偷偷地爬进拖拉机拖斗中,一路坐到杭州。路上抖得厉害,但觉得蛮舒服。那晚,在杭州郊区找旅馆,找来找去都客满,只能在拖斗里睡。杭州冬天冷得够呛,冻得直打哆嗦,整夜无法入睡,可心里乐呵呵的,因为好玩呀!”

潘山翻水站当年还办了食堂,如今已废弃

时代在不断前进,水利事业也日新月异。

由于赵山渡引水工程拦水截流,导致潘山翻水站进水口水位下降,泥沙淤积日多,翻水站投入河道清费用逐渐增大,设备老化也日趋严重,且存在安全隐患。此外,瑞平平原灌区供水有了替代工程,自2002年11月开始,赵山渡水从曹村镇曹北村引出,分两条线,分别送往瑞安片和平阳片。送瑞安这条线每秒流量为40立方米,供给马屿、曹村、仙降、飞云和阁巷等地;平阳这条线采用倒虹吸技术,以每秒10立方米流量送往平阳。

马屿鹤社水闸

在这大背景下,温州、瑞安两级水利部门经研究,慎重决定:潘山翻水站于2014年12月起停止运行。

虽然这段历史已经翻篇,但潘山翻水站的历史功绩和送水人的奉献精神,必将铭刻在瑞平大地群众心中。

7月15日《瑞安日报》


评论·39
小耶
来自北京2023年7月17日
读友_XZQS49
来自浙江温州2023年7月16日
点赞👍
读友_X4YGN9
来自浙江杭州2023年7月14日
读友_XV2AD9
来自浙江温州2023年7月12日
好👌
快加蓝
来自江苏南京2023年7月12日
查看更多神评论
推荐专题

马屿往事

乘着S2游瑞安

推荐新闻

吃货的乐趣

2023-07-04
浏览量3.6万

散忆瑞师生活

2023-07-05
浏览量4.8万

东海前哨的一盏明灯——北麂加油站从兴建到停业背后的故事

2023-07-03
浏览量1.9万
我说两句…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