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精神的起源地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王守根
2023-08-17 22:044083阅读

今年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李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在谈到民营经济发展 时,总理特别提到了当年浙江等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时所创造出的“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 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在全世界的眼球都汇聚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之时,李强总理特意点出“四千”精神,足见其份量之重。

作为乐清、浙江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勇闯改革大潮、克难攻坚、拼搏创业的一种精神状态,说实话,只有“走遍千山万水”, 才能穷尽一切发展的机会;“说尽千言万语”,才能寻找一切合作的可能;“想尽千方百计”,才能找到各种成功的办法;“吃尽千辛万苦”,才能看到风雨过后的彩虹,这是智慧,也是经验;过去有用,今天照样有用,未来仍然不可或缺。这是乐清、浙江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自那以后,对“四千”精神起源地,各地开始了争夺。比如,李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到过“江浙等地”,江苏就说“四千”精神起源地在江苏,我们还是“四千四万”(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而省内则有“台州说”“绍兴说”“义乌说”,而萧山出来说,我们除了“四千”,还有“四抢”“四敢”,“抢上头班车、抢抓潮头鱼、抢开逆风船、抢进快车道”和“敢与强的比、敢同勇的争、敢向高的攀、敢跑快的赛”……很是热闹。

正当各地为“四千”精神起源地争得热闹的时候,浙江工商大学战略企业家学院首席研究员胡宏伟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四千”精神发韧于浙南。根据他所著的《东方启动点:浙江改革开放史(1978-2018)》记载,“四千”精神最早的完 整表述见著于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这也是媒体第一次将温州的改革实践冠以“温州模式”。不过,在查阅史料后,“四千”精神最早见著于1983年1月11日《浙南日报》(如果不分媒体等级的话)二版《社队企业极需各方支持》一文提到“社队企业人员‘走遍千山万水、讲了千言万语、想到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这应该是最早的关于“四千”精神的官方表述(《浙南日报》是温州市委机关报),进一步佐证了其发端于温州的事实。

前面说了那么多,也罗列了许多史实,说明“四千”发端于温州是没得说了。那温州又发韧于哪里呢?用我的话来说,就在我们乐清(所以,乐清建“四千”精神博物馆实至名归)!

之所以这么肯定的说,是基于发生在41年前的柳市“八大王”事件(关于该“事件”的详细情况,可参阅《乐清日报》记者汤琴、程遥、叶长一写的《柳市“八大王”,改革开放的探路者》一文,2018年5月14日“浙江新闻客户端”)。“八大王”是1982年在全国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中以“投机倒把罪”被打关押的、柳市地区从事五金、矿灯、螺丝、目录、翻砂、线圈、供销、旧货等八个领域的“冒尖者”(1984年予以平反)。在1982年称得上“王”的(行业的领跑领先者),在那个年代,那种环境下,如果没有勇气、胆魄、意志、毅力,不经历磨难和多年的打拼、奋斗,是做不到的,也冠不上这个“荣誉”的。许多乐商的创业史、创业故事充分说明了这点;从汤琴他们的文章中也找到了轨迹,如“五金大王”胡金林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经商,起始售卖五金,后来卖电器设备,1976年销售额达到120万元,成了柳市首富;还有“螺丝大王”刘大源,1971年开始涉足,当时因万家公社一社队企业缺螺丝,从清江组织货物,解决了企业之急需,尝到甜头后就做起了螺丝生意,收集了17000种螺丝,成了“螺丝大王”等等。

“八大王”诠释了“四千”精神的发端,但令我钦佩和惊奇的是以“八大王”为代表的乐商天赋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创一代们大部分没读过多少书,经济知识可以说是空白,也不懂市场经济是怎么回事,但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初“八大王”搞的就是市场经济中很重要的一个特性——分工,当下我市电气产业集群形成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分工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可以说源自于“八大王”;“目录大王”等用互联网语言来讲,就是平台企业!所以,一个地方经济崛起,是有原因的。

最后,我们可以这样说,“八大王”既是“四千”精神的化身,又是一大批试水市场经济乐商的杰出代表。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就是因为植入了“四千”精神基因的乐商群体的崛起,才成就了我们乐清今天的成就和地位。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乐清人民创造的这笔精神财富继承好、弘扬好,在推进乐清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好“两个”示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推荐新闻

“争气”和“奋斗” ——“四千精神”的“三禾”解读

3403
2023年8月17日

自主和自在 ——与女儿谈“四千精神”

7535
2023年8月17日
我说两句…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