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融媒体“枫桥经验”60周年调研行(12)内蒙古乌兰浩特|6个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生活
诸暨融媒体记者 斯海燕 吴作浩 左苏阳 杜萌颖 乌兰浩特融媒体记者 董玉玺 刘文静 李智欣 编辑 侯潇婷 审核 俞咪娜
2023-09-27 07:272.2万+阅读

秋风吹过,田野一片金黄,不掺一丝杂质的天空犹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与金黄的田野形成鲜明的色差。阿木古郎河、归流河、洮儿河三河流经的三合村迎来了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

三合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建村86年来,她逐渐成为汉族、朝鲜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回族6个民族共同生产生活的多民族村落,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和”字情深,体现在一条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步行街上、万亩黄金水稻田里和一个个由多民族组成的院落里。在这里,人们充分感受到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融洽氛围。

一条街让阿妈妮念活了“生意经”

70岁的阿妈妮金顺花,站在自家院门口,望着一群换上漂亮朝鲜族裙在街头打卡的姑娘们,眉眼之间满是笑意,仿佛自己也年轻起来。

让阿妈妮开心的是——她家坐落在三合村民俗风情街上,只要游客一多,她的生意就好得不得了。当天,她又卖出了10多罐朝鲜风味的打糕、萝卜条、辣椒酱和泡菜,这些美食都是她自制的,很受欢迎。

三合村是个多民族的村落,全村600多户家庭、1400多人口,其中朝鲜族村民要占全村人口的62%,其余还有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祖辈辈,一代一代在此生息繁衍。

改变出现在两年前。当村里启动“宅改+民俗文化”乡村旅游规划时,习惯于传统农耕生活的村民不免有了疑虑,金顺花老两口就是其中之一。“要拆围墙我可不愿意。”“这条街如果热闹不起来,没有生意怎么办呢?”面对这些质疑和顾虑,村干部的做法是让事实说话,让愿意参与的村民先动起来。村里盘活闲置宅基地(农房)30宗,建起了民宿、餐馆、稻米博物馆、滨水景观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个个节日也接踵而至:邻里节让各民族在厨艺上大显身手,音乐节展示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还有喜迎丰收的捕鱼节、快乐祥和的老人节。游客一多,交通拥堵,村里马上想办法修了两条环道解决出行难、建了一个停车场供游客停放车辆。

三合村的捕鱼节

经过短短100天的改造,三合村民俗风情步行街于去年开街,立即成为乌兰浩特市的网红打卡地。“村民房子增值了,房租也源源不断,‘转轮效应’马上凸显。”村党支部书记许忠峰介绍,一些原本持犹豫旁观态度的村民立马转变了态度。在共建共治共享思路引领下,全村共清理破旧房屋54处、破旧院墙4000余米,改造厕所104座,整理土地达4万平方米。村民积极参与外,还吸引了24家外来企业入驻。白墙黛瓦的特色民居、浓郁美味的朝鲜族美食、传统朴实的民族风情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村民赚钱的机会也更多了。

“我们村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基础一直很好。我对‘枫桥经验’的理解就是——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守好‘家门口’的幸福,用 ‘小和谐’汇聚‘大平安’。”许忠峰说,“枫桥经验”核心在于“民”,只有村民真正动起来,他们的工作才是做到位了。

“一粒米”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

三合村处在北纬46°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种植黄金带,拥有天然河流水源和黑色土壤,日照时间长达2800小时,水稻产业是最具特色的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主导产业,是中国重要的稻米生产基地。

时间回溯到1937年春,当时的大地主招募100多户朝鲜族农民种植水稻,开辟了三合农场,也就是今天的三合村。那时候,三合村的农民拼死拼活干了一年,年终交了地租,再扣去包括口粮、种子、耕牛及各种农机具在内的实物贷款,不但分文不剩,还会欠下债务。“三合村最早的一批村民经受了巨大的苦难。”许忠峰说。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三合村脱离苦海,走向幸福。

三合村全貌

“一开始村里只有朝鲜族村民种植水稻,后来其他民族群众也不断加入进来,因地制宜发展水稻种植,村里的朝鲜族群众无私地将选种、插秧等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其他民族村民,蒙古族村民也把养畜方法教给大家。民族之间的互帮互助,各取所长,才有了现在各族村民在一起耕耘收获的美好景象。”许忠峰自豪地说,几十年来,各民族团结与互助始终是三合村的优良传统。

发展是解决各种问题的钥匙。“枫桥经验”对于基层治理的意义最终还是为了发展,三合村根据当地的水稻产业做好发展文章。2014年,有志青年、朝鲜族村民张海峰在各方支持下成立了集水稻种植、仓储、加工、销售、技术指导及服务为一体的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企业拥有订单基地1000公顷,年生产大米12000吨左右,产品销往呼和浩特、北京、上海等全国10多个城市。“这些年,我们还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认证、‘自治区级著名商标’‘内蒙古老字号企业’等荣誉,‘草原三河’这个品牌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张海峰说,企业员工来自朝鲜族、汉族和其他民族。公司下设了两个合作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村民签订收购协议,实行“农户种植+公司订单”兜底保障,实现了企业发展和村民增收“双赢”。

满族村民蒋亮早早就加入了合作社,多年来,在张海峰的指导帮助下,蒋亮依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如今年收入约15万元左右。“合作社每年给我们发放稻种,还统一指导、培训、播种、管理、收割,水稻的质量好,我们也不再愁销路。”蒋亮满足地说。

今年,张海峰的公司已签约农户1015户,覆盖三合村及周边5个嘎查村。签约农户种植的水稻均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预计人均年增收1500元至2000元,用“一粒米”实现了各民族村民共同富裕。

一个个院落种下了“石榴文化”

“老张,别忙活了,赶紧吃饭了!”看着锅里的大酱汤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三合村村民包淑霞一边大声招呼着在院子里剪葡萄的丈夫,一边娴熟地盛汤、切泡菜。“闻见没,我老伴儿熬的大酱汤味道可正宗了。”提起蒙古族妻子做朝鲜族饭菜的好手艺,丈夫张春吉得意极了,“我是朝鲜族,我们俩结婚33年了,都适应了彼此的饮食和风俗习惯,现在她不光朝鲜语说得溜,做朝鲜泡菜的手艺更是没得说,一度给饭店供货!”夫妻俩有着一双女儿,家里四代同堂。

像张春吉、包淑霞夫妇一样,倪奇英和赵凡小两口也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多民族家庭。丈夫倪奇英是汉族,妻子赵凡是满族,两人不仅恩爱和睦,还齐心协力在村里经营着一家餐厅,凭着好吃、正宗、地道的朝鲜族美食,餐厅迅速成了来三合村必打卡的“网红美食”餐厅,每逢周末及节假日,总是宾客盈门。

游客在三合村打卡

在三合村,由多民族组成的家庭特别多。正如阿木古郎河、洮儿河、归流河三条河流在此相遇、碰撞、融通,交汇出一幅润泽生命、绵延不绝的图景。

要达到这样的和谐,文化的力量不可小视。在三合村,就是“和合文化”。“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三合村的“和合文化”就是“石榴文化”。三合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成立“石榴籽同心筑梦”文化振兴工作宣传队,创编《村规民约》、三合村村歌,聘请文化村长。组织开展“石榴籽家庭”“美丽庭院示范户”等评选,凭着乡风文明,一度获得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日子越过越团结。”乌兰哈达镇副书记、政法委员马玫瑰欣慰地说,村民们齐心协力自掏腰包修好了水泥路,种植实现机械化。眼下,正齐心协力持续打造优势特色产业。

在“和合文化”的加持下,村子越来越美,村民越来越富,以前去韩国创业、务工的村民也不断回归。三合村的特色做法凝结成一种各民族共融的经验,一种融通传统与现代、融洽自由与秩序、融会活力与和谐的有人性温情的经验。

【见证者说】

运用“枫桥经验”解锁基层 “善治密码” 

1695713750964.png

乌兰浩特市委政法委 李子扬

作为党委政法委干部,我曾有幸随队赴浙江诸暨学习“枫桥经验”。发端于枫桥小镇的“枫桥经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依然展示出历久弥新的魅力,使我深受触动和启发。“枫桥经验”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实现人民的利益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价值导向。

乌兰浩特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政府诞生地,兴安盟202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地区后,作为全盟中心城市,乌兰浩特市站在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政治高度,在“北疆枫桥 善治兴安”治理框架下,坚持五治融合、大抓基层的理念,将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融入民族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着力构建以群众参与为根基、以多元化解为手段的矛盾纠纷联防联调体系,并推出了一批创新举措,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如在党委政法委主导下,我们打造了以“线上+线下”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为途径的“智慧新枫桥”品牌,通过自主研发“兴兴安”APP,上线“信访办”“解纷办”功能,群众足不出户化解矛盾纠纷。依托各级社会治理中心建立信访代办点和“一站式”矛调中心,力求将矛盾纠纷发现在萌芽、化解在基层。上半年已累计接待来访群众586人次,受理案件168起,全部化解。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特点及规律,在实践中继续坚持智治和自治相融合、线上与线下齐发力。线上重点打造矛盾纠纷调处平台,实现线上矛盾纠纷排查、上报、交办、处置、督办、结案、回访、归档全链条闭环处理。线下重点加强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做强做大基层人民调解和各类专业调解、志愿性调解组织,切实加大对六类(婚姻家庭类、邻里类、土地草牧场类、经济类、网络赌博类、电信诈骗类)重点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力度。开通“矛调服务直通车”,调动各类服务队伍,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矛调中心窗口服务、矛盾纠纷实地调处及主题宣传等巡回服务、专属用车开到群众家门口的机动服务三项服务。在全市116个嘎查村(社区)全面推行信访代办点,进一步延伸社会治理服务触角,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评论·15
读友_E55YW9
来自浙江2023年9月27日
枫桥经验传遍中国大地
礼平
来自浙江绍兴2023年9月27日
枫桥经验。全国在学习。
读友_US4U39
来自浙江绍兴2023年9月27日
为枫桥经验点赞
吃酒的鱼
来自浙江衢州2023年9月27日
枫桥经验传遍中国大地
小太阳☀️
来自浙江2023年9月27日
推广枫桥经验
查看更多神评论
推荐新闻

突然爆火!危险!好多小朋友在玩!家长快检查!

1万+
2023年9月27日

总投资超3亿!诸暨这座高架,最新消息来了!

9188
2023年9月27日

嘎嘎香!又是羡慕店口爱心食堂老人的一天!

9852
2023年9月27日

网络问政|中秋国庆假期,能办理身份证吗?

5779
2023年9月27日

早安·诸暨丨冠军挑战赛报名开启!@诸暨人,快来参加→

7541
2023年9月27日
我说两句…
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