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
有鄞响
“十里水乡”云龙镇,水域面积4000多亩,河网密布。相传宋熙宁年间,奉化江江潮奔涌,宛如云起龙腾,故得名“云龙”。
因水结缘,云龙镇拥有2000多年龙舟竞渡历史,因而又有“中国龙舟文化之乡”的美誉。2009年,云龙镇恢复龙舟竞渡后,已连续15年举办龙舟赛活动。活动期间,沿山干河上劈波斩浪的场景,是云龙镇最独特的一道风景。
15年,成就了一支同舟竞渡的团队;15年,完成了一份文化传承的答卷;15年,锤炼了一种奋楫争先的精神……15年的传承、发扬与创新,让龙舟文化在这里历久弥新。
万众一心
组建龙舟专业团队
1976年,国家一级文物“羽人竞渡”纹铜钺于云龙镇甲村村石秃头山出土,将云龙镇龙舟竞渡的历史追溯到2000多年前。近年来,云龙镇将龙舟运动从传统节日习俗推广到全民运动,逐步形成村村有龙舟、周周有训练、月月有赛事的盛况。
“目前全镇共有26支龙舟队、近600名队员。从‘二月二·龙抬头’各村河流龙舟巡游、月度龙舟联赛,到‘我们的节日——端午看云龙’大型民俗活动,龙舟活动贯穿全年。但是,我们还想把云龙的龙舟文化推广出去,提升竞技水平,在各项赛事中寻求突破。”云龙镇党委副书记朱标介绍。
从最初“源于草根”到“剑指专业”,在云龙镇龙舟队背后默默付出的功臣,是云龙镇商会会长、龙舟文化协会会长郑海康。2009年,云龙镇恢复龙舟竞渡,郑海康是发起人。他和其他企业老板一起掏腰包,筹办云龙首届龙舟大赛。
“老底子的习俗不能丢!”自那以后,郑海康成了别人口中“不务正业”的企业老板,一心扑在了龙舟队上。2014年,郑海康组建商会龙舟队,召集了28位会游泳、肯吃苦的年轻人,并邀请专业教练开展系统性训练。2018年,云龙镇龙舟队在商会龙舟队的基础上提升组建。
龙舟要划得好,“领头人”必不可少。中国皮划艇运动员李金达是个余姚小伙,在2017年全运会上获得了男子双人1000米划艇冠军。郑海康把他“挖”到了云龙,来做龙舟教练。
2018年,在郑海康的盛情邀请下,在龙舟界颇有知名度的伍新成担任云龙镇龙舟队教练。伍新成曾担任国家龙舟队主教练,目前正在中国香港龙舟总会执教。就在今年10月,在伍新成教练的牵线下,云龙镇龙舟队还赴金华,与中国香港龙舟队合练。
“伍教练带了我们整整三年,我们跟教练的感情很深厚,云龙镇龙舟队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伍教练的倾情付出。”云龙镇龙舟队队长张维龙说。
2023年,云龙镇龙舟队又迎来一位新教练——浙江省龙舟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刘卫卫,他曾带过的队员丁思洁、孙阳作为中国女子龙舟队队员在今年的杭州亚运会上包揽了女子龙舟200米、500米、1000米直道竞速三块金牌。
“今年可以说是我们云龙镇龙舟队‘大丰收’的一年:5月,在2023年中国龙舟公开赛(常山站)中,我们斩获100米、200米、500米直道赛,3000米绕标赛总成绩第二名;6月,我们代表宁波市在国内级别最高的中华龙舟大赛(江苏盐城站),摘得男子500米直道赛第三,获得历史性突破;7月,参加第十三届长三角城市龙舟赛获公开组200米、500米直道赛总成绩第一名。”郑海康介绍。
“万橹一时同下濑,乘流千顷浪花飞。”龙舟竞渡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强调团队精神,讲求合作。龙舟队员白天各自忙于工作,每天下班集合训练,队员们毫无怨言,反而乐在其中。伴着晚霞,沿山干河上总传来一阵阵喇叭声、鼓声、呐喊声,龙舟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条船,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
衍生拓展
打响龙舟文化品牌
在云龙,龙舟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融技术性、观赏性、趣味性于一体,集文化、体育、旅游诸多元素于一身,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体育品牌,吸引了镇内外各界友人广泛关注和参与。
今年6月18日,在第十五届“我们的节日——端午看云龙”宁波市龙舟竞渡迎亚运活动上,一个个龙舟文化创新IP发布,夺人眼球。“特色龙舟十八碗,碗碗精美味道鲜。先上五个小冷盘,饱饱口福解解馋……”一首音乐快板《龙舟拾捌碗》,唱出别样的龙舟美食文化。去年开始,云龙镇通过地道烹饪和传统文化嫁接,复兴水乡特色的“龙舟十八碗”,以传统“色香味”唤起地方文化记忆。与此同时,云龙镇联手五芳斋,将云龙镇的“羽人竞渡”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推出了订制款的“龙舟联名粽”,把云龙的龙舟文化品牌传播得更远。
“推动体育与文旅产业融合,是龙舟文化发展的创新之路。龙舟在云龙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市场主导下做好龙舟运动与文旅产业的融合文章,可以将龙舟赛事吸引人气、带动消费的引流作用转化为推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业态发展的强大动力,既能打响云龙龙舟品牌,又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云龙镇文化站站长朱敏说。
此外,云龙镇以龙舟“水文化”为主线,贯穿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龙湾公园,在“美丽河湖”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河道周边文化古迹,打造涉及沿线8个村、全长10公里的滨水绿道带,把端午文化、龙舟文化、航运文化等文化元素进行全方位展示,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2019年,龙舟训练基地在沿山干河畔落成。除了提供专业的训练场地和器械之外,位于基地三楼的龙舟陈列馆,从龙舟竞渡的历史展示,再到龙舟模型、端午活动、赛事荣誉等,将云龙镇龙舟文化进行全方位展示,于2022年获评浙江省第二批乡村博物馆。
与龙舟训练基地“中西合璧”的,是由2012年伦敦残奥会冠军黄成创立的云龙赛艇基地。该基地集龙舟、赛艇、皮划艇等项目于一体,将云龙镇龙舟文化进行了外延。“基地目前与云龙镇中学、王笙舲小学等中小学开展合作,选拔打造校园皮划艇、龙舟等专业队伍,培养水上运动后备力量。”黄成介绍。
一方面,借助基地进行水上运动专业化训练;另一方面,云龙镇各校围绕龙舟,也推出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菜单:云龙中学成立“羽人竞渡”拓展社团,在课余时间研习龙舟文化相关内容;甲南小学将龙舟竞渡精神写进学校章程;王笙舲小学开设龙舟、皮划艇等多个水上运动社团;云龙镇中心幼儿园和甲南幼儿园举办知龙舟、造龙舟、跳龙舟舞等各种活动。
去年端午节,云龙镇与匈牙利隔空联动,实现龙舟文化海外传播。今年4月,两艘22人和两艘12人国际赛事标准龙舟,从云龙镇鄞州锡青公司发往保加利亚,实现云龙镇实体龙舟的首次“出海”。“我们的龙舟漂洋过海‘远嫁’保加利亚,以传统文化为媒,加速了龙舟运动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进程。龙舟文化的‘出海’,也将成为打造中保两国文化交流品牌的新起点。”云龙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步,云龙镇还将与保加利亚开展龙舟人才方面的交流,帮助保方筹备2025年世界龙舟锦标赛。同时,以龙舟为支点,撬动双方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深度合作,推动产业“走出去”“引进来”,讲好“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
一脉相承
发扬龙舟竞渡精神
一条龙舟激活一个镇。在云龙镇,龙舟竞渡不仅是一项运动,一个文化品牌,更是一种精神。同舟竞渡、奋楫争先的龙舟竞渡精神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云龙人。
“我们的龙舟队员年富力强,汇集退役军人、新乡贤、党员、青年骨干等力量,所有的抗灾救险、爱心志愿行动中都能看到他们冲在一线的身影。”郑海康自豪地说。
2019年10月,台风“米娜”虽然远去,但部分地区积水依然严重,云龙镇冠英村碾子弄至庙桥头一带更是积水严重,深度达五六十厘米。为了让村里的新人能如期举行婚礼,冠英村龙舟队队长立马联系队员,另辟蹊径,创新用龙舟接新人出嫁,一路划龙舟迎亲,岸边足足有几百名村民来围观。
水是龙舟的载体,维护水环境是划龙舟的必要保障。龙舟队员在训练之余,更是主动“兼职”担当护河志愿者,每次训练前,都有轮班的队员们巡查河道、清理漂浮物。久而久之,水更清了,河更美了,队员们的心情更加舒畅,训练也更有劲头了。在龙舟护河队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云龙人参与到护河行动中来。
“我们把党旗插在龙舟上,党小组建在龙舟队,龙舟划到哪里,党员就战斗到哪里,这就是云龙的最小最强作战单元。”云龙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突出龙舟竞渡精神引领作用,云龙镇成立了龙舟文化协会党总支,下辖党支部20个,覆盖党员84人。一支支“战斗”小分队已经成为提升基层组织核心地位、拉近村企合作关系、凝聚青年才俊的重要力量。
据了解,云龙镇把镇村龙舟队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村社后备青年、企业中层干部培养选拔的动态数据库,将党员评优评先与参与龙舟活动的表现相结合,对龙舟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党员干部,优先推荐为锋领党员,不断充实各村青年后备干部,在换届中让优秀的青年后备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这样的有机更新,为组织吸纳、储备、选拔年轻干部提供了优质平台。
此外,云龙镇不断深化社企互动模式,通过商会、龙舟文化协会链接企业资源,进一步深化商会党支部+龙舟文化协会党总支协同共促模式,由商会党支部书记担任龙舟文化协会党总支书记,发动两新企业骨干加入龙舟队和龙舟党组织,逐步形成“端午看云龙”特色龙舟党建品牌,不断打通政企之间大动脉,激发两新党组织细胞活力,形成有机良性整体。
近年来,云龙人传承发扬同舟竞渡、奋楫争先的龙舟竞渡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开发建设、基层治理等全领域的强大动力,深入实施“七创争先、奋楫五争”攻坚行动,落实落细全员招商、全员攻坚、全员服务举措,以人人争先的精神面貌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稳健发展。全镇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71家。全面推进全域国土空间整治,未来乡村、美丽河湖片区等工程如火如荼,全镇30公里河岸绿道贯通,“三江六岸”滨水风光带将成为“文化休闲线、产业示范线、美丽风景线”。党建引领基层智治体系有效巩固,“掌上治村”数字治理全区领先。云龙镇连续获得“工业特色型”美丽城镇省级样板、全区首个省级“清廉村居”建设示范镇、省4A级景区镇、省级健康镇和省五星级食安办等荣誉。
15年传承,龙舟在这片土地历久弥新,已经成为云龙的最大“向心力”,不断激发着云龙人形成情感共鸣、精神共振,推动云龙向着“竞渡水乡、共富云龙”的目标行稳致远。
编辑 施嘉浩 校对 陈垚
有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