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正浓时,行至宽阔平坦的磐新线,这条全长41公里的公路,是一条连接磐安、新昌两县的交通干线,跨越安文、窈川、尚湖、尖山等乡镇(街道),是磐安“一纵三横”公路主骨架中的重要一横。

△陈建权摄
复县之初,磐新线恰好通车,道路为四级公路,坑洼不平,沿线群众出行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苦不堪言。“老交通人”骆建新对老磐新线的记忆尤为深刻。1987年,骆建新毕业后被分配到五丈岩水库管理处工作,当时沿磐新线坐客车从县城出发,所经公路都是四级公路,弯多坡陡且都为砂石路。“现在还能回忆起客车爬行在蜿蜒曲折的道路上的情景,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道路坑洼难行,群众盼望改造。1995年、1997年,磐新线尚湖至尖山段、窈川至尚湖段分别启动拓宽改造、截弯取直改建工程,铺设沥青路面,道路等级提升为三级公路。20世纪90年代末,道路施工技术尚不发达、施工方式落后,道路多段分头施工,基本以人工开挖为主,鲜有拖拉机、铲车等机械进场,道路建设进度缓慢,好在沿线群众对道路拓宽改造的呼声强烈,自愿捐山赠地,并纷纷投工投劳加入施工队伍中。


2004年至2007年,磐新线一期工程墨林至窈川、万苍至胡宅段完成拓宽改造,但中间的窈川至万苍段弯多路窄,大型车辆通行困难。随着磐安工业园区(现升级为磐安经济开发区)和台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路段的瓶颈制约问题越来越突出。2012年,磐新线二期窈川至万苍段启动改建工程,全长17.6公里,总投资超过6亿元,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建成后时速由30公里提高到80公里,有效缩短玉山区域与县城的时空距离,对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促进玉山台地区域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就容易积水,出行很不方便,现在道路平坦又宽敞,出行体验感大幅提升。”家住尖山镇尖山社区的厉女士对改造后的磐新线赞不绝口。她每天都要从这条路经过,是“旧路焕新颜”的见证者。道路改造完成后,极大提升了台地区域老百姓出行体验。

农村,因路而变化;发展,因路而提速。尖山镇湖上村静坐在风景秀美的皇城湖畔,茶山绵延、绿树成荫,是我县中高端民宿集聚村里的“优秀生”。近年来,得益于磐新线的改造提升,湖上村从偏僻乡村,“摇身一变”成为磐安台地的一颗明珠,以农家乐旅游服务为主导产业,发展成深受上海游客喜爱的“沪上人家”。


“以前道路条件差,城市里的游客觉得我们山区交通不变,都不愿意来。现在道路平整了,车辆行驶很平稳,许多老年人夏天自驾结伴来避暑。”湖上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红光骄傲地说,多亏平坦宽阔的磐新线,让昔日闭塞的村庄如今活力无限、生机盎然。

宽阔的磐新线如丝带般在乡村间蜿蜒延伸,把沿线的自然生态、美丽乡村串成一片,串连成一条美丽农村交通经济走廊,犹如毛细血管,为沿线经济发展输送着汩汩血液。
融媒记者│应燕航
编辑│卢明 施圭娅
二审│叶江垚
终审│曹国灯





推荐专题

复县40周年系列报道·40年 40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