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我们开启了此次重访革命老区之行。凑巧的是,一如十年前的那次采访,当天也下起了蒙蒙细雨。
首站,我们来到了当年的坞根镇寺基村。不过,寺基村已经改了名。2018年,全市行政村规模调整,原寺基、西里两村合并,新村取名迴龙村。因迴龙溪贯穿原西里村,经原西里、寺基村到迴龙宫前与另一条迴龙溪相汇,两溪相汇如两条银龙,蜿蜒向南奔流,似双龙抢珠,故而得此名。
迴龙村全貌。
迴龙村是坞根游击大队成立的旧址,是浙东南红军发源地之一。1930年3月,根据台州中心县委的指示,坞根游击大队在横坑溪迴龙宫成立,后扩编为红十三军第二师,为东南地区红色革命作出重要贡献。
迴龙村下辖2个大自然村,分为5个小自然村,共有23个村民小组,村民559户1761人,党员63人、村民代表59人。迴龙村全域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多亩,主栽作物为玉米、土豆、番薯、水稻、油菜;山林覆盖面积1956亩,以水果类(枇杷、杨梅、黄桃等)为主;养殖业以生猪养殖为主,年生猪存栏量达3000头。实现人均年收入32000元。
曾经的温岭日报小虎队成员,十年后重回革命老区坞根迴龙村,寻找老区的新变化。
颂英亭旁缅怀堂 革命历史永不忘
在迴龙村党支部书记程良贵的陪同下,我们再次来到坞根游击大队成立旧址迴龙宫探访。不过,我们非常遗憾地得知,当年采访过的老党员程杏梅老人已经过世。我们原先探访过的颂英亭还在,亭内竖立着一块黑色大理石纪念碑,碑上“坞根游击大队成立旧址”这几个金黄色的字依然十分醒目。
原先的纪念碑也被完好地保留下来了。眼前的这块石碑,记录着一段永不磨灭的红色历史:
大革命失败后,全国政治形势变得紧张。1927年,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紧接着,各地掀起了学习会议精神的热潮;1928年,温岭县委第二次会议在温西江厦召开,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由于坞根有利的地理环境和扎实的群众基础,县委决定由县委常委柳苦民和执委叶景泰到坞根开辟革命根据地,组建党组织。
1928年9月,柳苦民、叶景泰来到坞根后,在寺基村村民程万大家落脚,先后发展了程顺昌、程小林、赵裕平等一批党员,建立了寺基、街头、西山下、洋呈党支部,继而扩展到沙山、大球、桐山、横山等地。在柳苦民、叶景泰等同志的带领下,坞根一带的农民武装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深挖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坞根镇以红十三军二师烈士陵园所在的红山村为起点,连接迴龙、花溪两村,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得益于此,前来迴龙村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
新闻为民小虎队记者江盈盈将十年前的温岭日报专版送给迴龙村党支部书记程良贵。
如今,在颂英亭旁,又建了一幢新的建筑——缅怀堂。“目前,硬件设施基本完工了,缅怀堂的内容还在充实完善中。”程良贵说,这些都是村里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把红军精神发扬光大。
村里缅怀堂中的壁画。
缅怀堂里设置的革命先烈事迹。
栽花修路建新房 老屋即将变民宿
从迴龙宫出来后,我们沿着花坞溪一路前行。正值春天,在春雨的滋润下,溪边的花儿开得正欢,树木也可劲地抽着绿芽,与远处烟雾缭绕的群山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十年来,迴龙村不断推进村内环境综合整治,村容村貌不断提升。“你看,这是我们村里种的月季,可以四季开花。”进入村内,程良贵边走边介绍。我们走在村里,有一种走在景区的感觉。
依托台州市党员教育基地,迴龙村将把村中心规划在其附近,打造一心两翼的村格局,逐渐将原来的寺基村和西里村融合,并村并心。
同时,村里还非常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记者看到,在村部对面,一排排新房拔地而起。“考虑到村里宅基地紧张、有些村民居住环境非常差,我们专门整理出了这块土地,给他们盖新房用。”程良贵告诉记者,如今,已经有50户迁入了新房。而对遗留下来的老房子,程良贵也有自己的考虑。“村里环境那么好,空气那么新鲜,我们打算今后把一些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尼有好几家在谈了。”
除了提升村容村貌以及村民居住环境,迴龙村还花大力气修了两条路。“坞根这几年发展很快,来我们这里游玩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前我们村就一个村口,进村的路也只有一条,一到节假日就容易堵车。”程良贵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村庄长远的发展,村内再建了两条道路。如今,迴龙村有三个村口,村内的交通形成了一个循环,节假日拥堵现象大大改善。
迴龙村交通便利,村进口就有三个,全村道路连通。
好山水引大项目 茶园茶叶采摘忙
程良贵从1987年开始担任寺基村村委会主任,1993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对于村里的发展变化,他如数家珍。他也深深地意识到,村里要发展,必须引进大项目。现在,他特别看好村里的茶园项目。
2016年,来自新河镇的张惠仁来村里考察。跟程良贵多次对接后,他一下子承包了村里500亩的山坡地用于茶叶种植。
迴龙村山上的茶园。
眼下,正是茶园的采摘季,不时能在村里看到三五成群的妇女戴着帽子,挎着篮子,赶往山头采茶。
随后,我们驱车来到了茶园所在的箬坑岭。下车后,只见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茶叶,临近中午,还有不少采茶工在采茶。
清明前后的茶叶,是一年中最好的,村民们正在采摘茶叶。
“这里环境很好,非常适合茶叶种植。今年是茶园进入采摘期的第二年,销量很好。最佳采茶期有20天左右,高峰期我们差不多需要200名采茶工,一天工资平均下来每人是100元左右。”张惠仁说,大家采茶的积极性很高,经常到了午饭时间还在干活。
“接下来,我们想逐步完善这个项目,把它打造成采茶、炒茶、品茶、买茶等一条龙的乡村体验游项目,这样便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我们村里游玩。”程良贵说。
“红+绿”作底色 老区擘画新蓝图
2018年8月15日,原寺基、西里村合并,正式挂牌成立迴龙村。新村成立后,程良贵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两村的情况各不相同,怎么样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程良贵的设想里,将以台州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所在位置为中心,按照一“心”两“翼”的建设布局,推动全村发展。
“红军谷所在的位置刚好是原寺基、西里村的交界处,所以我想着以此为中心进行重点建设,让两地的村民从居住环境上逐步融合,从而带动寺基、西里区块的两‘翼’发展。”程良贵说,寺基、西里各有各的特色,必须分类施策。
原寺基村的生猪养殖历史悠久,早在几十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以养猪为生。从2006年开始,村里建立了专门用于养猪的生态养殖场,将村里的猪集中圈养,实现人畜分离。同时,在养殖场的另一端,村里还建了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所有生猪产生的粪便通过统一管道直接进入沼气池,经过厌氧等技术处理,就能转化为沼气。目前,这些沼气基本能满足寺基片村民的日常所需。而沼气池里沉淀下来的废渣又是村里土豆、玉米等农作物最好的有机肥料。
村里种植的小土豆,远近闻名,大部分都被上门的商户收购。
“生态养殖场建起来已经有15年了,不少设施已经陈旧了,这两年猪肉价格上涨,养殖户的收入有所增加,下阶段希望把这个养殖场升级一下。”程良贵说,不仅硬件设施要提升,还要引进新的生猪品种,同时推行标准化立体养殖,打造“美丽牧场”。
而对于西里片的发展,程良贵也有自己的考虑。西里被誉为“杨梅之乡”,近年来,水果种植业发展迅猛,东魁杨梅绵延山林,白砂枇杷覆盖全村,成为我市知名的“果绿之村”。
“我们要将这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从而带动全村的发展。”程良贵提到,原先一到水果收获季,果农们采摘后自发在村里道路两侧摆起小摊叫卖,经常造成交通拥堵,也形不成市场规模。接下来,他们计划开发采摘游路线,吸引游客前来游玩采摘。同时,还要建立水果集中售卖点,并尝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产品的销售期。
10年前,小虎队曾探访寺基村。
2021年,温岭融媒小虎队再探访迴龙村。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丨记者江盈盈 朱海伟
图片丨记者 朱海伟
发自基层党支部联系点
编辑丨陈涵婷


推荐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