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队重访老区⑤ | 横峰街道石刺头村:爬坡过坎“童鞋村”
市融媒体中心
2021-04-20 10:5534万+阅读

沿着城西大道,从温岭目前最热门的市医疗中心区块往北,5公里不到就能到达石刺头村。沿途,大片工地相互交织,释放着无限活力。和横峰街道其他村比起来,石刺头村区位优势明显,位于大石一级公路与城西大道两条交通要道的交叉口。几十年间,经济通渠为敢闯敢拼的石刺头人带来了产业发展的先机。

“要说我们石刺头人有什么优点,那就是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奋斗拼搏精神。”石刺头村新任村支书金伟在说起石刺头村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时,自豪地道出了背后的缘由。“我们也可以看成,这是革命精神在石刺头的经久传承。”金伟说,正是因为这种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精气神,一百年前的石刺头,才催生了抗租反霸游行。在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中,正因为有了这些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地下工作者,民主革命思想才得以在当地广泛传播,为温岭北区的革命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石刺头村位于横峰街道西北方向,大石一级公路与城西大道的交叉口,西接大溪镇,北接泽国镇,东与长洋村相邻,南连马鞍桥村,总面积约1300亩。该村有4个自然村,即石刺桥(一区)、新安(庵)(二区)、林家湾(三区)、上叶(四区)。该村共有642户,总人口1904人,其中党员53人。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为集体房租金,每年30余万元。村内企业以制鞋业为主,有大小企业30余家,全村年总产值5000多万元。

一座银杏庙,见证风雨历史

不忘本来,鉴往知来。

十年前,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记者走访石刺头村,找到老党员孙伯惠,通过他的介绍了解发生在这里的抗租反霸历史。老人当年已83岁高龄,年轻时是一名地下工作者,送过信件,贴过宣传标语,组织过农协,也参加过横峰解放阻击战等战役。

村里的银杏庙,如一座无言的丰碑,见证了那一段艰苦斗争的岁月。

早在1924年,温岭就有了地下党的活动,以横峰、潘郎为中心的温岭北区,就是中共温岭县委早期的活动地点。1927年4月起,横峰的石刺头、马鞍桥、汇头王、滴水岩等村落,都留下了中共温岭地下党组织活动的足迹。在党的领导下,温岭北区率先建立农会。

1928年1月,中共温岭县委成立,已组织过多次大规模罢工集会运动的金学河任县委常委兼工运部长。1928年7月13日,金学河等在石刺头银杏庙召开有400余农民参加的抗租大会,喊出了“无产者联合起来”等口号。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农民手持扁担、锄头,口号声此起彼伏,各地抗租斗争随之轰轰烈烈展开。

1928年9月,温岭北区抗租反霸斗争遭到国民党政府镇压,一些共产党员骨干被捕,洋岙前、石刺头等基层党组织遭到破坏。在这场反革命的血雨腥风中,地下工作者们没有被吓倒,仍在坚持战斗。1940年初,中国共产党在横峰建立党支部,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遍及横峰、莞渭、田洋等乡村,组织义务政工队,办妇女识字班。解放战争时期,在党组织和农会支持下,农民纷纷起来要求“二五减租”。1949年5月28日,浙南第三支队解放温岭,横峰人民获得新生。

1996年,为了那段即将被人们遗忘的红色历史,村里的老人们建议,将银杏庙改建成纪念馆,让子子孙孙都能记得这里曾上演的那一段红色历史。纪念馆筹建时,孙伯惠受邀对革命历史资料进行整理与考证。

十年前,记者走访石刺头村时,银杏庙正在整修,崭新的“温岭市抗租反霸纪念馆”牌匾还靠在门口的墙上。2012年11月,历时一年多的翻修改造,抗租反霸纪念馆重新向公众开放。纪念馆内,一幅幅生动的展板分“星火燎原”“烽火硝烟”“胜利曙光”等五个篇章,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温岭北区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此后几年,横峰街道组织数十名新党员在这里举行入党宣誓仪式。


温岭市抗租反霸纪念馆。

十年之后,记者再次前往时,又恰逢银杏庙整修。“十年了,这些展板都褪色了。”金伟表示,为迎接党的百年诞辰,村里再次对银杏庙进行整修,预计在5月底完工,届时抗租反霸纪念馆将重新对外开放。

目前,纪念馆前已平整出一块空地。“这里计划建设村文化礼堂,到时,可能会展出更多石刺头村的相关历史记录。”金伟介绍,因为村庄规划的调整,文化礼堂的建设暂时搁置了一段时间,但他相信,文化礼堂建成后,结合村里的红色资源,这里有望成为横峰的红色教育基地。届时,会有更多人了解到这一段红色历史,也能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

新闻为民小虎队记者王萍(左二)向横峰街道石刺头村新任村支书金伟(左一)送上十年前的《温岭日报》专版,其他两位是村民,一位是村老党员(老年协会会长),一位是配合管理纪念馆的村民。

奋斗精神代代传,同发展、共致富

在温岭,一提起横峰,人们总会想到制鞋业。而说起制鞋业,则不得不提到石刺头村。2010年之前,石刺头村村口就立起了一块“童鞋之乡”的广告。那时,村里家家办鞋厂,尤以童鞋居多。2010年后,石刺头村“童鞋之乡”的名气越来越大。令金伟自豪的是,这样的喜人局面,是几十年来村民们自发创业形成的,“靠的就是我们石刺头人的敢闯敢拼。”

制鞋业的蓬勃发展,为石刺头人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一百年前的石刺头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是为了自由新生活抛洒热血,那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完成历史巨变,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石刺头人则是奋勇当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弄潮儿。制鞋业,便是那个时期在这片土地“破土萌芽”的。

石刺头村的老支书赵春华1955年出生,今年66岁。赵春华出生这年,他的父亲赵宗希正任农会会长,此后十几年,一直担任石刺头村村支书一职。从小到大,赵春华看着父亲带领村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早早地体会到什么是“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担当。他至今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有一年下雪的寒冬腊月里,父亲带领着村民们开山凿坡造田。

1975年前后,横峰已有家庭作坊式鞋厂。1976年,石刺头村的村办企业塑胶皮件厂开始做鞋。20岁出头的赵春华,就在塑胶皮件厂工作。彼时,很多村民已不满足于几亩土地的耕种收入,开始往外走,到大城市经商谋生。随着眼界的开阔,村民们的致富思路也拓宽了,很多村民开办制鞋家庭作坊。1985年,赵春华任石刺头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们共同富裕的重任,转到他的肩头。

1989年,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石刺头人开的鞋厂已小有规模。赵春华自己办的鞋厂就有工人五六十人。和早期的烫鞋底这类制鞋工艺不同,此时已有注塑鞋,比胶水粘的鞋子更耐穿。整个横峰的制鞋业也已小有规模,赵春华说,那时候,大家都会到横峰街头找设计师设计鞋样。

1992年,随着鞋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赵春华在横峰找到一块2亩的土地建厂房。仅仅3年后,厂房扩建到5亩。2000年,赵春华又建了新厂房,占地面积10亩,鞋样设计师也早已请进了厂里。和赵春华一样,随着企业的发展,不少石刺头人走出石刺头村,买地建厂制鞋。从最初的年收入十几万元,到前几年年产值达数千万元,这是赵春华一家勤劳致富的成果,也是石刺头村人近半个世纪来共同富裕的缩影。

石刺头村的鞋业一条街。

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待蜕变

近年来,因为生产安全等原因,家庭作坊式鞋厂成为我市鞋业重点整治对象。不同于十年前,石刺头村不再家家办鞋厂。靠低成本、低利润起家,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作坊式制鞋企业,逐渐失去了成本优势。更多的制鞋企业走进了正规工业厂房。石刺头村作为一度声名在外的“童鞋之乡”,正在经历产业转型的阵痛。

审视来时之路,方知未来走向。新时代的新坐标、新航向在哪里?上任村支书以来,金伟觉得肩上的担子更为沉重了。不同于自己办企业,他的任务是团结村两委班子,带着石刺头人在新时代探索出一条适合石刺头发展的道路。“可以说,目前的石刺头村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阶段,不进则退,想前进又极为艰难。”金伟知道,石刺头在转型征途中急需破茧成蝶,加速蜕变。拿什么赢取未来?答案要靠人来书写。金伟相信,石刺头村村民那股积极向前、敢于创新的精神定能应对未来的形势,开拓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再创辉煌。

村外的城西大道上,一条“长龙”贯通南北,这是正在建设中的台州市域铁路S1线。位于温岭火车站站点和中心大道站站点中间的横峰站站点,离石刺头村仅百米。S1线项目计划于2022年建成通车,届时,它将实现台州半小时交通圈,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推动沿线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一如当年大石一级公路、城西大道贯通后给石刺头带来巨大变化一般,金伟相信,S1线的贯通也会给石刺头带来新的血液,这将是一个新的契机。

新闻为民小虎队记者王萍(左二)向横峰街道石刺头村新任村支书金伟(左一)送上十年前的《温岭日报》专版,其他两位是村民,一位是村老党员(老年协会会长),一位是配合管理纪念馆的村民。

10年前,小虎队寻访石刺头村。

2021年,小虎队再访石刺头村。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丨记者 王萍

图片丨记者 朱海伟

发自基层党支部联系点

编辑丨陈涵婷


评论·1
看雨
2021年4月21日
奋斗精神代代相传
查看更多神评论
推荐专题

曙光行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

我说两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