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十年前,念母洋村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前,村文书赵有非曾满怀期待地向我们比划着村子的未来:这里将建起一片厂房,那边的老房子会全部拆掉重建……
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访念母洋村时,赵有非当年的描述早已成真。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老区转型升级的崭新画卷:旧村改造完成超95%,老旧工业点改造稳步推进,8000平方米的健身中心即将开建……
实干的念母洋人,正在用老一辈传承下来的红色精神,在画卷上涂抹亮丽的色彩。
念母洋村的住宅区。念母洋村位于大溪镇北侧,靠大石一级公路和104复线,是革命老区。全村面积130公顷,本地人口2368人,201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00多万元。全村共有24个生产组,党员86名,村民代表48名。
建爱国教育基地,深挖红色基因
“我们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
走进位于村部大楼的文化礼堂,一股浓浓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里面的革命历史展堂展示的众多历史文档和物件,正在静静地向人们讲述着念母洋村那段激情岁月。
念母洋村党群服务中心。
90多年前,革命星火燎原。
念母洋是浙东南地下党的联络站,掩护过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刘英等许多领导干部。
谈及那段历史,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叫赵任,曾是浙东南地下党联络站的站长,也是赵有非的大伯。年轻时的赵任在家乡建立起念母洋、洋岙前、上新建、冠山、部渎等5个党支部,并担任温岭县委委员。
1938年4月,赵任在冠城乡念母洋等村建立起约350余人的武装队伍。在此期间,根据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批示,台属特委决定在赵任家建立浙东南交通联络站,赵任任站长。联络站先后接待了刘英、粟裕等人。
1942年2月,一位身怀六甲的女人秘密来到念母洋村。她叫丁魁梅,是中国工农红军独立挺进师政委刘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妻子,而她腹中的胎儿就是刘锡荣。
“那年,刘英被捕,丁魁梅来到念母洋村避难,就住在我家。”谈起那段历史,赵有非至今仍很自豪。他告诉我们,由于地下党组织暴露,一到念母洋村,丁魁梅马上写信给地下党的6个特委,让他们转移。“6封信由大伯(赵任)连夜亲自送出,党组织才得以及时转移。”
在当地革命组织的掩护下,丁魁梅安全转移至上海。5月20日,刘锡荣同志在上海出生。
历史的记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老区是党和人民的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念母洋村党总支书记赵道炜告诉我们,革命历史展堂2016年建成,每年都会吸引不少人前来重温历史,瞻仰烈士。村里的孩子,也都会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除了革命历史展堂,文化礼堂里还设有婚庆礼堂、企业展厅两个特色文化区块,并增加了村民书屋、书画室、道德讲堂、文化长廊、“春泥计划”活动室等。这里,早已成为念母洋人的精神殿堂。
新闻为民小虎队记者谢晨阳(右)向大溪镇念母洋村党总支书记赵道炜送上十年前的《温岭日报》专版。
从文化礼堂出来,我们来到村子西边的白箬桥旁,那块纪念碑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虽历经十年风雨,仍庄严雄伟,时不时有路人驻足仰望。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红色精神却历久弥新。“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打算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挖掘念母洋的红色基因,在这里建一个占地面积4亩的爱国教育基地。”赵道炜指着纪念碑周边的一块空地说,目前,这一项目已作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报,建成后将成为红色教育主阵地。
位于党群服务中心的二战纪念馆。
造8000平方米健身中心,创建绿色家园
“村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如果说红色是老区骨子里的基因,那么绿色则是念母洋人生态宜居的底色。
在赵道炜的带领下,我们在村子里逛了一圈。只见村居布局整齐,村道整洁宽阔,旧房已所剩不多,一幢幢新房有序排开,门前屋后处处是绿植。“我们还在居民区建了4个小公园,里面安装了健身器材,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健康生活。”赵道炜说。
村里的小公园。
在一处公园内,我们遇到了几位正在健身的老人。“现在的居住环境,是我们以前根本不敢想象的。”老人们说,老一辈念母洋人都听过一句话,叫“下雨没路行,晴天没水喝”。除了出行不便,村民们住的都是破旧老房,更没有自来水。
回望这一幕幕,老人们久久不能平静,“老区的发展之路,真的不好走。”
改革开放后,念母洋村大力发展农业,村民靠着农业解决了温饱。1998年,村里投资338万元,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机配套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几年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旧村改造在村里如火如荼地展开。旧村改造是一项繁琐而艰巨的工程,涉及土地、资金等众多因素。每次遇到阻力,村民和干部总能拧成一股绳,破解难题。
两年前,南嵩路一户人家旧房拆建,因为家境困难,新房迟迟建不起来。“隔壁两户人家二话不说,就把墙壁砌了上去。”赵有非回忆说,这户人家上有老下有小,为了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建新房期间,村里让他们一家住进了村部大楼的临时安置房里。
“最多的时候,安置房里住着十多户村民。”赵道炜说,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村里的破旧老屋越来越少,95%的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为了让村庄看上去更美,村里最近正在实施电线“上改下”项目,“届时,念母洋的天空将变得更加整洁有序。”
伴随着环境的改善,加上出入方便,以及附近商业广场的加持,村民们的新房这几年成了租房市场上的香饽饽。“很多新温岭人,都喜欢在我们这里租房。”一位老人指着自己的新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家出租了4个房间,每个月收入有2000多元。”
不过,让村民们更加自豪的,是即将开建的健身中心。我们在规划图中看到,这个位于光明河畔的乙类体育健身中心面积8000平方米,四周被一片绿树包围,除了健身广场、游泳馆、五人制足球场、灯光篮球场外,还设有老人休闲场所和儿童游乐设施。
“以后,我们也能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健身环境,闲暇时打打球游游泳,老人能坐在一起聊聊天,小孩子还能在公园里攀岩,真是太好了!”村民们说。
改造老旧工业点,绘就发展新蓝图
“用暂时的阵痛换来新一轮发展,值!”
离开居住区,我们来到了村子的最东边。
这里是念母洋村的工业区。随着老区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大石一级公路和104复线的相续开通,念母洋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园区大道上,运输车进进出出,工人们正忙着装卸货物,一派繁忙的生产场面……
念母洋村的厂区。
村民赵贤明正在自家厂房里忙着清点货物,经过近20年的打拼,他的“亿发车床”已经成了大溪乃至温岭小有名气的企业。
然而,与企业发展格格不入的,是那个已经使用了13年的老厂房。我们在现场看到,厂房外墙已破旧不堪,泛着青苔,一些电线裸露在外,车间有点暗,里面拥挤不已。“企业要发展,要转型,现有的环境已经无法满足了。”赵贤明说。
好在不久后,赵贤明的企业就将告别这里,搬入对面的新厂区。“我们这几天都在整理设备,搬到新厂区后,‘亿发车床’将重新起航。”望着对面那幢5层高的现代化厂区,赵贤明满脸期待。对他来说,眼前的几十米或许是今后的大跨步。
不久后,赵贤明的“亿发车床”将从老厂房(图片右侧)搬入新厂区(图片左侧)。
一旁的赵道炜告诉我们,念母洋村工业点建设时间久远,已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企业需求,更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悖。
2019年,念母洋村启动老旧工业点改造,一期工程已在今年3月通过验收,4幢崭新的现代化厂房紧挨着104复线拔地而起。在赵贤明的“亿发车床”之前,已有四五家企业入驻。
“你看,二期改造也在稳步推进中。虽然改造会短暂影响经济发展,但用暂时的阵痛换来新一轮发展,很值!”赵道炜指着不远处一台举着“巨臂”的挖掘机说道,“完成50亩老旧工业点改造后,念母洋村将充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现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和集约利用。”
“红色引擎”的启动,正在慢慢激活老区发展新动能。在村里走了一圈后,念母洋村的未来规划越来越清晰,用赵道炜的话说,就是调好“红色、绿色、蓝色”这个“三色盘”。
我们准备离开时,位于村子西北边的方山小学里传来琅琅书声。这所占地面积44.6亩的现代化小学两年前投入使用,念母洋的孩子们从此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
方山小学。
校园里绿树成荫,处处欢声笑语,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如念母洋村的下个十年,值得期待!
10年前,小虎队寻访念母洋村。
2021年,小虎队再访念母洋村。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丨记者 谢晨阳 通讯员 杨鹏
图片丨记者 朱海伟
发自基层党支部联系点
编辑丨陈涵婷





推荐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