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以稻麦、生猪、水产三大特色产业为突破口,通过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的建设、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引进、农艺农机融合生产技术的推广,积极推动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2022年,稻麦产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1.5%,高效植保机械化率95.3%,机械化烘干率98.1%,秸秆处理机械化率100%;生猪养殖规模化率为100%,规模场均采用自动喂(投)料、环境调控、排泄物机械化清理(含设施化处理),机械化率均为100%;水产养殖规模化水平81%,规模场水质调控机械化率100%、清淤机械化率100%、投饲机械化率87%、尾水处理机械化(设施化)率100%。
一是谋篇布局,以系统规划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开展海盐县农业分区域、分产业、分作物和分环节的农机化情况调研,形成了《海盐县“十四五”和2035年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研究报告》。发布《海盐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海盐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深化机械强农行动推进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等文件,作为推进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文件和政策保障。成立县农业“双强”行动领导小组和县机械强农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推动机械强农和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开展。
二是真抓实干,以综合施策推动先行创建。对应用于农业主导产业需特别引导推广的农业机械、首次引入并开展新型农业机械应用试验的农业机械以及列入“一县三基地”建设主体购置的农业机械,给予县级追加补贴至50%-70%,引导机械化装备的提升。2020-2022年,全县农机购置补贴共使用补贴资金2259.71万元,其中县级资金633.20万元,补贴机具1208台,受益农户555户。结合各类产业项目,积极引导农业主体加大投资,努力扩大农机具、农机设施的规模,提高农机设备、设施应用水平,2023年规划建设智慧化育秧中心、烘干中心提升等6个项目,补贴资金900多万元。水产产业列入省级农业“双强”项目3个,培育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试点4个,实现水产养殖自动投喂、自动吸污、自动水质监测管理、尾水处理,显著提高了自动化作业水平,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提高了作业质量。
三是凝心聚力,以全面服务促进艺机融合。成立由农业各产业和农机技术推广专家组成的农艺农机融合5个专家组,对农艺农机融合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推广,明确研究方向,定期开展研讨指导,已连续4年举办鲜食大豆全程机械化生产现场会。邀请农机专家、农机生产企业技术人员为广大农业生产主体、农机操作人员上课,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年培训人员300人次以上。积极探索全程机械化应用模式,研究出台了海盐县稻麦、生猪、水产产业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加强技术模式集成创新,推进“1+N”育秧服务模式,引进水稻钵苗移栽机及配套的移栽技术,打造菜用大豆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工模式,不断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全程机械化发展,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
(供稿单位: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 编辑:潘晴)
推荐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