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晚报|热血铸英魂 笔墨传家风
绍兴晚报记者 王敏霞 文/摄
2021-06-29 11:222.7万+阅读

  张珂表生平

  张珂表(1908-1938年),嵊州市石璜镇寺根村人。早年就读于崇仁公学,1923年考入杭州商校,1924年辍学,后考入嵊县农工银行当学徒,之后转为职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与上海共产党组织主办的生活书店、读书会取得联系,开始接触党组织。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到1938年期间历任中共嵊县临时县委宣传委员、中共嵊县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长、中共嵊县县委副书记。张珂表曾编辑《抗日自卫》周刊和《抗战快报》,开设群力书店,团结回乡工人和各阶层进步知识青年,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为嵊县中共党组织培养了一批骨干。1938年10月31日,因积劳成疾,张珂表在宁波华美医院病逝,归葬独秀山麓。

  在嵊州市甘霖镇上高村独秀山麓,立着一座墓碑,每到清明节的时候,附近一些学校的学生就会到这里来扫墓。这里安息着的是嵊州抗日救亡运动先驱张珂表,1938年10月31日,时任中共嵊县县委副书记的张珂表积劳成疾,因病逝世,年仅30岁。

  张珂表的履历十分简单,却并不平凡。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他用一支笔唤醒民众意识,用文字的力量走在抗日救亡的道路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财富。

  书香门第 家风传承

张勤争经常翻阅父亲的书信集

  张珂表出生于书香门第,曾祖父为进士,曾任安徽五河县知县。祖父张纯佑是教书先生,是当地有名的开明人士,受乡邻敬仰,父亲张鸣钟也是一名教师。张珂表是家中的长子,由于家境贫寒,他考入杭州商校后辍学,后考入嵊县农工银行任职,早早挑起了家中重担。

  张珂表喜欢读书,练得一手好书法,更会一手素描,平时最爱听祖父讲故事,形成了敦厚、勤学、善良的品格。张珂表小时候的一些素描作品被家人保留至今,从几何图形到动物、生活用品等内容,寥寥几笔,即使历经百年,依旧能够看出张珂表的才华。或许正是这样的出身,让他在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后,毅然投身革命事业。

  1935年,他从上海生活书店购回一批进步书刊,举办流动图书室,并组织“明生读书会”,主编《剡声日报》中的副刊《明生》,宣传抗日救亡主张,传播民主革命思想。1936年春,张珂表开办大众书店,并团结竺增撰、钱叔亮、周丹虹等进步知识分子,为嵊县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奠定基础。1938年,张珂表与党员王寄松等共同建立流动宣传队,深入城乡开展抗日宣传,直至去世,他都一直在用自己手中的笔唤醒民众抗日救亡的意识。

  在张珂表女儿张勤争家里有一本书信集,这本书信集由张珂表四妹张珂璋收集装订,受哥哥的影响,张珂表的四妹、小妹均参与了抗日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张珂璋进入当时的嵊县崇仁区政府工作,并抚养侄女张勤争。张珂表的小妹张珂娜于1944年参加金萧支队,复员回乡后,虽然病痛缠身,依旧在农村积极宣传进步思想。

张珂表少年时绘制的素描作品

  鸿雁传书 笔墨传家

  张珂表过世的这一年,张勤争才1岁多,关于父亲的所有印象,都源于家人与父亲的同事们的描述,也来自于父亲留下的那些笔墨。

  “我父亲在外工作的时候,经常与母亲鸿雁传书,他在信中关心着家人,也传达着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张勤争翻开父亲给家人的书信集,上面的一字一句她已经读过无数遍,她认为最有道理的地方,都用笔圈了起来,她说:“我有时候会把这些书信拍下来,发给家人看,让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

  在清贫的生活中,张珂表说:“所谓贫贱夫妻,自有至乐,不觉忘了贫的苦痛。”在夫妻相处之道中,他认为:“夫妇是终身的伴侣,所以是该相亲相爱的……”面对奔波的生活,他表示:“身体上的安逸,不如精神上的快乐。”

  从张珂表与妻子的书信中可以看到,夫妻俩感情十分深厚,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真挚的感情,在张珂表英年早逝后,妻子因过度悲伤加上生活压力,抑郁成疾,于1941年过世,留下了一双年幼的子女。而张珂表的儿子也由于贫病交迫,于10岁时夭折。“我是由家中其他长辈抚养长大的,由共产党培养起来的,小时候我对父亲完全没有印象,直到后来逐渐收集父亲的事迹,与他的战友取得联系后,父亲的形象才越来越清晰,我为父亲感到骄傲。”张勤争说。

  这本书信集,俨然是家中的“传家宝”,纸张虽然泛黄,却完全没有褶皱和破损。张勤争每翻阅一页,都小心翼翼,看着看着,她的眼睛就会湿润,这里有她对父亲和母亲最大的精神寄托。

  “我从没见过他 但他的精神一直在!”

  张勤争一辈子与农业打交道,她从农村走出去,最后又服务于农村,上世纪60年代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即使后来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生,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她从来没有忘记过去的贫苦生活,从小养成的勤俭节约的习惯,至今没有改变。

  采访时正值中午,张勤争在食堂内就餐,餐后尚有一小碟宫保鸡丁剩余,张勤争的老伴特意回家拿了一个小碗,把这一碟剩菜打包回家。“不可以浪费,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粮食的珍贵,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张勤争说,那时候为了让粮食增产,她和同事们大都泡在农田和实验室里,丈夫也是学农业的,夫妻俩在工作中相识相知,最后成为伴侣。

  张勤争的丈夫是上世纪50年代就入党的老党员,从领导岗位退休后,一直从事公益事业,依托学生资源,为农村送去各种支持,即使白发苍苍,依旧为公益事业奔波。

  张勤争说,在儿女小的时候,她经常给他们讲外公的故事,当时女儿感叹从来没有见过外公,张勤争就会说:“我也从没见过他,但他的精神一直在!”

  以史育人——不忘历史 传承红色精神

  张珂表是嵊州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驱。他短暂的一生都在用文字的力量唤醒嵊州人民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培养和影响了嵊新地区一大批先进青年,他孜孜不倦、公而忘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张珂表墓现在是嵊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嵊州市党史教育基地,他的红色精神将一直被后人传承。

  嵊州市党史研究室 李春梅

我说两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