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笼馒头”还是“小笼包”?
通讯员 贝仲林
2021-07-20 09:398165阅读

  在嵊州地域内,“吃小笼馒头”是地道的嵊州话,只有嵊州人才会享受得到这种独特的无可替代的美意……

  在嵊州小吃的宣传广告上可知小笼包是嵊州小吃代表之首,也是嵊州“小吃三宝”中的第一宝。其实,在嵊州的日常生活中,出于嵊州人最多的说法是吃“小笼馒头”,地道的嵊州人根本不会讲“小笼包”,为什么呢?

  据清道光《嵊县志》记载:“甑山,在县北十里,传大禹遗迹,俗呼石蒸笼,亦名甄石,其地有禹妃祠。”大禹治水毕功于了溪(剡溪),相传,当年大禹在剡溪治水,禹后在附近的甑山上蒸馒头为禹提供三餐所需,并以馒头奉祭神灵保佑治水成功,散落在甑山剡水之间的馒头,化为今人看到的拳头大小的禹余粮,人们称为“石馒头”。

  据《辞海》(843页)对馒头的描述:馒头 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本有馅,后北方人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吴语区有馅无馅统称馒头。(731页)吴语 汉语方言之一。分布于上海市、江苏省东南部分和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嵊州在“浙江省大部分地区”中,所以叫“馒头”,只不过随着馒头的馅子不同,把称呼延伸为肉馒头、豆腐馒头、淡馒头和豆沙馒头等等而已。

  1933年,当时在杭州开“知味观”食品店的嵊县人陈东升回到家乡,在县城南大街开设了第一家“陈东升馒头店”,受到城里人的公认和欢迎,持续时间之久使人难以想象。《嵊县志》对这家馒头店也专门有记载:“陈东升馒头店精制的小笼肉馒头,配料独特,皮薄馅鲜而含汁,驰名县内外。”陈东升是嵊州小吃门店的鼻祖。在我80岁娘舅的记忆中,陈东升馒头店的馒头用小笼蒸,当顾客多时(如绍剧团的食客们到了)会启用大笼蒸,一蒸出笼就是五六十只,可想而知当时的场面有多火爆。可见,“小笼馒头”的实质不在小笼或大笼,而是馒头做得小,且出名于小笼肉馒头。

  《辞海》(329页)对包子的表述:有馅的馒头。这是北方人的叫法。改革开放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嵊州,一阵包子声夹着较为标准的普通话不断地冲击着“小笼馒头”,加上年轻人容易接受新事物,于是有了“小笼包”。还有,走出嵊州去做“小笼馒头”的嵊州人,为了力求让外地人接受“小笼馒头”,与外地生活习惯、普通话接轨,也改口称起“小笼包”来了,甚至不惜隐身嵊州改唤“杭州”大名,为“小笼包”推波助澜。再有,市政府为了扩大嵊州小吃的影响力,也充分考虑了推向市外、省外和国外的因素,对外毅然暂时放弃吴语嵊县话的局限性,又把“小笼包”上了榜正了名捧上了高位,这才有了“小笼包”现在的声誉。于是,我可以斗胆概括地说“小笼包”是对外宣传用的广告词。

  在嵊州地域内,说句“小笼包”去买早餐,免不了有个别嵊州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你一眼,嘴上肯定不讲,心中会升起一个问号:“外地人”?

  在嵊州地域内,吃一笼“小笼馒头”不稀奇;而在外地想要吃一笼嵊州“小笼馒头”,还真有点一店难找、一笼难求的味道,您若不相信,不妨去试试!本人已有切身体会,到杭州去小住几天,在儿子家附近想吃小笼馒头真的吃不到,解决的办法是随身携带速冻小笼馒头。在我们吃小笼馒头的影响下,现在亲家、亲家母等亲属也爱上小笼馒头了。

  在嵊州地域内,“吃小笼馒头”是地道的嵊州话,只有嵊州人才会享受得到这种独特的无可替代的美意。

  嵊州小吃承载了几千年传统文化,“小笼馒头”才是在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大名!

推荐新闻

“零休假”模式!不怕苦累 他们合力推进城改

4554
13
2021年7月20日

嵊籍著名学者李铁华教授在良渚陶文研究中的重大发现

3360
5
2021年7月20日

《油茶树下的约定》讲述三位农村女孩成长史 引发集体共鸣

3077
4
2021年7月20日
我说两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