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菇里的“科技+”力量——来自衢州食用菌产业的调查
三衢客户端记者 蓝晨 傅剑青
2023-03-27 17:2415万+阅读

实验室内,一管子20毫升的菌类母种经过机器扩繁,最后能出产200万袋的猪肚菌;一条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线上,历经50天培养成熟的8000袋金针菇可以在一小时内全部“出产”;仅一家菌菇生产企业,通过“工厂+农户”模式带动5个村庄和近百名农户一年增收1300多万元……
食用菌是衢州传统优势产业,江山白菇、常山猴头菇等历史悠久,驰名全国。然而,面对乡村劳动力的减少,种植成本的增加,传统食用菌产业正在面临转型。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近年来,衢州深入实施机械强农和科技强农行动,其中食用菌产业在工厂化、数字化的推动下,已经成为集约节约用地、提高亩产收益的现代农业样板之一。
一朵“科技菇”带来的裂变,正在加速。数据显示,2022年底全市食用菌产量4.11万吨,工厂化种植达到69.05%。从最初的全程依靠人工的分散式栽培模式,到半自动半机械化模式,再到如今的数字化工厂,摒弃了规模小、效益低的发展模式,衢州食用菌产业是如何转型升级的?近日,记者深入一线进行调研。

一管1000毫升的液体菌种

可接种3万袋食用菌

3月18日,记者走进位于衢江区横路办事处童何村的菇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只见企业主陈建飞正在液体菌种实验室内穿梭,饶有兴致地查看正在培育的各类菌种。“菌类母种经过马铃薯营养液的培育,迅速扩繁。”他取出一管试管,“你看,扩繁出的这一管1000毫升的液体菌种,可以接种3万袋食用菌呢!”

他算了一笔账:过去,只有人工进行食用菌接种栽培,9个人忙一天8小时,能接种3万袋食用菌,一人一天200元的工时费,9个人就要1800元,这还不算固体食用菌种子的3000元成本费。如今通过液体菌种的机器化接种,一天只需要一个人工就能接种5万袋食用菌,而一管液体菌种的成本只需要180元。

陈建飞是福建省建阳市人,15年前举家搬到衢江区种茶树菇,规模一度达到80万袋。2018年茶树菇价格下滑,他先人一步,迈出转型之路。2020年,陈建飞引进了专家指导站,并引进全自动菌棒生产线,实现从套袋、装袋、套环、套盖、上架全程数字化。

在他的公司内,8000平方米的数字化厂房去年6月份开建,目前已投入使用。一个数字化出菇车间36平方米,按照不同的菌菇生产条件,共建了19个不同的出菇车间。例如金耳,这原先是一种珍贵的野生品种,去年陈建飞花了50万元做实验,用于金耳的驯化分离和日常繁育,如今这一品种已出现在他的出菇车间内。“18℃到19℃,湿度在90%,室内低于这个湿度就会自动加湿。”他来到车间门口的液晶显示屏前,仔细查看了室内的实时数据。不一会儿,只见室内喷雾开始弥散开来,金耳很快就笼罩在了迷雾之中。“这水经过净化处理后进入车间,达到矿泉水的水质级别。”陈建飞说。

完善温湿度一体控制的养菌以及出菇房,环境调控完全交给电子控制,保证菌菇的技术含量高,并且全年出菇,四季生产,有利于市场准入的限定和市场管理的规范化,有利于形成成熟稳定的销售市场。

据悉,目前金耳是市场上的新型菌菇,市场价达到90元/公斤至100元/公斤,成为长三角地区的菌类俏货。“我们种植金耳还刚开始,接下来我们还将用数字化的车间种植更多的珍贵菌种,例如桑黄菌,由于药食同源有降低尿酸的作用,目前通过数字化车间种植,可以达到年产3万袋到5万袋的产能,我们正在试产阶段。”陈建飞表示。

通过工厂化生产,菇乐农业公司成为省级“特色菌园”示范基地,目前衢江区共有5家企业成为省级“特色菌园”示范基地,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经营规模、技术水平均处于行业较领先水平。而衢江区食用菌生产也由零星发展向区域集聚,形成“一企一菌”的错位发展模式,并催开猪肚菇、秀珍菇、黑皮鸡枞菌、虫草花、雪耳“五朵菌花”。

一年能出菇4000万瓶

一条数字化生产线将成全省之“最”

在江山市双塔街道丰足村莲塘坳自然村,浙江君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000万瓶金针菇数字化生产线”项目基本完工。3月19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期厂房已投入使用,二期厂房正在竣工验收。

走进两排长250米、宽60米、高41米的数字化工厂车间内,记者被眼前的画面所震撼:随处可见的机械臂在“挥舞”,却很少看到车间工人。从拌料到装瓶、灭菌、冷却、接种、培养、搔菌、育菇,每个车间都实现了全自动数字化控制,无缝衔接生产,50天一个生产周期,时时有产品,天天能出菇。

金针菇生长成熟后,工作人员便将传送带直接接入育菇房内的自动升降机上,一筐一筐的金针菇便顺着传送带进入包装车间。“传统金针菇的袋装生产,一个车间工人一天最多生产1000袋。”企业法定代表人姜莉勇介绍,“通过数字化生产线育菇,一个小时可以‘出产’2.4万瓶金针菇,相较于效率提高了20多倍!”

如今,企业项目一期的数字化生产线上平均每天可“出产”40吨金针菇,每瓶产量可达500克。随着项目二期的竣工,该金针菇数字化生产线也将成为我省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姜莉勇告诉记者,该公司二期厂房计划今年七八月份正式投产,届时每日可“出产”12万瓶金针菇,相当于每天“出产”金针菇60吨。

江山白菇是经过8年筛选、驯化、选育而得的金针菇品系优良品种。2020年,江山市食用菌产业被列入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项目,获得项目资金支持8000万元,该市以这8000万元资金为“杠杆”,“撬动”建设总投资5.3亿元、占地面积600亩的江山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

目前,园区一期已由浙江君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园区二期、三期项目也在加紧推进。待园区建成后,江山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将成为一个“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一体化发展,集工厂化种植、产品加工、旅游观光、生产体验、美食服务等于一体的菌菇产业综合体。

“科技菇”赋能乡村共富

“企业+农户”抱团壮大菌菇产业

“科技菇”“工厂菇”如何赋能乡村共富,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启探索模式。

衢江区的翔龙农业公司是全省第一家猪肚菇工厂化生产企业。去年以来,企业提出“翔龙共富合伙人计划”,通过“兜底+分红”模式,即由公司全额垫资菌包成本,基地从公司直接领取菌棒,接受其专业指导,产品以统一品牌对外销售,在合同中规定保底收益,超出收益部分由合伙人和公司五五分成。该模式解决了合伙人技术和销售两大难题,实现了合伙人“0”风险,已在衢江区杜泽镇华泉基地运行。

除此之外,企业还创新合伙制度,提出“股金+薪金”模式:公司与合伙人按比例出资入股,参与基地建设,享受收益分红;基地日常管理由合伙人负责,获得薪金报酬。

以后溪镇泉井蓝基地为例,2022年公司与郑敏凯、李渊明两位合伙人按5:3:2的比例出资入股,参与基地建设,享受收益分红。基地日常管理由合伙人负责,获得薪金报酬。第一批猪肚菇栽培量17.6万袋,实现销售额123万元,利润近40万元,其中,两位合伙人获得股金分红近20万元,外加薪金报酬10万元,共实现“股金+薪金”收益30万元。第二批28万袋菌棒也已开采,预计可实现“股金+薪金”收益50万元。基地全年工厂化生产规模45.6万袋,预计总销售额320余万元,今年合伙人可实现“股金+薪金”收益80余万元。

通过“翔龙共富合伙人”计划的实施,该企业猪肚菇栽培量年达250万袋,抢占了浙江80%的市场份额。2022年该企业销售收入达1500万元,同比上年增幅39.76%。兑现“股金+薪金”“兜底+分红”共计350余万元。

在龙游县国际花菇共富产业园智慧恒温菇棚,构建起了“吃干榨净”的花菇产品全产业链。如今,花菇生长稳定,每天可采摘1500公斤花菇。聚焦“扩中提低”模式。企业与团石、红船头、汀塘圩、双潭、翠光岩5个周边村签约,试点推行“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抱团入股”的花菇共富模式。

通过签订花菇产购销合同,约定保底收购价、支付预付款。鼓励各方多途径方式参与共富,鼓励联盟村集体等参与其他配套产业的投资经营,公司给予村集体保底加收益分成,村集体和个人也可通过土地、厂房等其他资产资源与公司协商约定另行参股收益分红。截至目前,产业园已为5个村带来154万元的经营回报。另外,产业园还雇用工人,为三百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一年共发放工资650余万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离不开农业现代化。今年,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势在必行。

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末的“1.0版”自然菇、21世纪初的“2.0版”空调菇后,衢州正式迈入全程智能化、数字化、精准化、机械化工厂式流水线生产的“3.0版”新时代,把数字技术贯穿于食用菌的培育、种植、管理、采收等各环节,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带来的不仅是农业技术的革新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更是农业经营模式的深刻变化。

面对农村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低下的现状,传统食用菌产业的“三级跳”依靠科技增效益、机械提效率,强化数字技术和产业融合应用,带动了一方产业的转型振兴,这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我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