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众所周知,绍兴古城内的历史街区、残存河道、街巷地名仍遗留着众多宋代痕迹,故史学家们将绍兴称之为“宋城”。旧越城至今犹存的皇族遗址,如香粉弄、凤仪路、宫后弄、石门槛、东大池等,还有官署遗名和遗址,如草藐弄、司狱使前、酒务桥、水沟营、仓桥直街、府学弄等,让人们看到绍兴作为南宋“行在”的城市韵味。
本期介绍:水沟营
水沟营,位于越城区塔山街道,系南北走向,全长约1公里,北起鲁迅西路,南至和畅堂,中间辛弄将其一分为二;北500米“市井”现代;南500米“佛系”古朴。就凭这一点,在现存绍兴街巷中,也算是一大特色。
旧时,这一带因地势较低,一遇雨天,此处便积水成沟,久而久之,遂将“水沟”作为该地俗称。
宋代,在划分城内厢坊建置时,将此处命名为“水沟坊”。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始在此驻扎军营;南宋时,在此驻军的人数又有增加,后人遂将此地称为“水沟营”。
据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四 记载,宋时,在绍兴境内的军队有禁军、厢军、堰营、士军、弓手等。禁军是中央军,为正规军,指挥(营)是禁军基本的建制单位,长官为指挥使、副指挥使,每一指挥规定步军为500人,马军400人。厢军为地方役兵,名为常务军,大多以其所从事工役作为军号,如作院、水磨、壮城、牢城等。
禁军有退惰者降为厢军,谓之落厢。宋朝兵役制度主要实行募兵制,禁、厢军皆由各州(府)自募。地方州(府)都设有兵马都监或监押,具体负责屯驻禁军及厢军等的管理、训练、调遣以及当地持治安。
在军事编制方面,北宋初实行禁军体制,禁军在兵力部署上,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戍诸郡。畿辅与诸州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实行“更戍法”。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推行将兵法,每将几千人,称“系将禁军”,部分未改编为将的禁军则称“不系将禁军”,地位低于将禁军。
越州,在北宋前期驻军数量不多;北宋后期,由于百姓反抗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禁、厢驻军大幅增加。宋室南渡后,绍兴成为畿辅之地和浙东首府,一直驻有相当数的军队,有禁军9个营,厢军7个营。
南宋时期,在“水沟坊”安营驻扎有禁军(正规军)二个军营,军队称号为“威果系将第廿三指挥营”和“全捷系将第五指挥营”,合计超1000人,由于如此庞大的部队驻扎此地,人们就以“水沟营”替代“水沟坊”作为地名。延及至今。
现此一带仍称“水沟营”,餐饮商业繁华,属水沟营社区管辖。
编辑:单佳敏
推荐专题


动动手指赢红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