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茶业地瓜”成长记丨黄平:跨界“苕”老板 打造有机茶种植新天地
2024-06-03 21:162354阅读

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发挥更多的光合作用,而根茎还是在这块土壤里。在松阳,数千名茶师怀揣智慧与技艺走向全国,他们先行先试,敢闯敢创,带动茶产业跳出松阳发展,开启“走全国、种全国、卖全国”模式升级版。

今天的《顺着藤蔓出发——“茶业地瓜”成长记》特别报道,我们一起来认识恩施州斯丽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平。 




黄平来自古市镇旧市社区,2003年他千里迢迢来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参与水电开发,用十年时间建成了世界首例洞穴筑坝及一坝二库结构的水电站。水利事业稳定后,闲不住的黄平受到家乡茶产业的启发,决定在宣恩县发展茶产业。2012年,黄平开启了以茶为伴的追梦之旅。

在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易家坪村的一片茶园里,黄平正用流利的方言与村民交流,讨论当天茶叶采摘情况。

易家坪村海拔约1000米,村庄依山而建,常住人口700余人,大多是5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劳动力缺乏,村里闲置土地较多。当黄平第一次踏入这片土地时,青山清泉环绕的独特自然环境让他看到了适宜种茶的天然禀赋。

黄平

恩施州斯丽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这个地方原来属于贫困地区,松阳茶叶做得好,我就想把茶叶带到这边来试试看。

2012年,黄平在易家坪村流转了1000余亩土地,引入松阳的白茶品种,建立了恩施州首个白茶种植基地,并决定全部有机种植。在以种水稻、玉米为生的村民看来,黄平的举动很冒险,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个新名字——“苕老板”。“苕”字源于当地方言,意指红苕,即红薯,引申为“傻”的意思,他们难以理解,一个从未涉足过农业的人,为何会选择投资白茶种植项目,还要采用成本高的有机种植方式。


黄平

恩施州斯丽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没有支持我的,他们说都说我傻,但我还是坚持。从公司管理角度,成本肯定高一些,只要在能承受的前提下,我就会继续坚持。

除了投入大,有机种植还需要大量的人力,这无疑增加了基地种植成本。加上团队对于有机种植经验不足,黄平原本预计第四年就能有收益,结果未能如期实现。当时,他支付给村民的土地流转费和劳务费已经超过了100万元。


黄平

恩施州斯丽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那时候我们来一次就心烦一次,一部分长了,一部分死了,有些地长出的都是草,愁得我晚上都睡不着觉。

这些年的创业过程中,黄平早已将“不怕吃苦、迎难而上”这几个字深深烙在心里。他一边向松阳茶人请教,一边通过书本、网课等学习理论知识,融会贯通钻研种植技术,攻克种植难题。


黄平

恩施州斯丽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我们前面这一块地,去年种豆子,让大豆秸秆腐烂在地里做肥料,这块茶叶长得特别好。还有一个是碱性土壤的原因,茶叶连续种了四年都不成活,后来我在网上查询适应碱性土地比较强的植物,发现是梨树。松阳刚好有个翠冠梨,我就从把梨苗拉过来种植,成果不错。

直到2016年,茶叶基地投产。这让易家坪村用工需求激增,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据统计,恩施州斯丽农业有限公司每年可为村民带来收入超过10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村集体收入也从最初的每年2万余元增加到每年7万余元。为此,企业先后获得宣恩县千企帮千村先进单位、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突出贡献企业等荣誉。


卢翠桃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易家坪村村民



公司好,发展好,我们老百姓都享福。采茶叶能采五六千块钱,以前我们种玉米,1.5元一斤,要卖两三千斤玉米,才能赚到这个钱。我希望他们多搞几年,老百姓都富裕起来。


易宗政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易家坪村党支部书记



在村里的基本是留守老人、妇女,斯丽公司一年能让村里增加100多万元的收入,这是很了不起的。

在恩施州斯丽农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制茶师傅李进正在加工茶叶。他是宣恩县当地的一名“90后,2020年进入公司工作。早期,公司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都是从松阳请的,这几年,黄平开始培养本地青年人才,希望带领更多的青年热爱茶产业,加入到茶产业发展的队伍中。

 

李进

恩施州斯丽农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



黄总对我帮忙很大,我以前对茶叶知识基本不了解,自从接触到黄总,开始认识茶叶,然后学着做茶,不光是做茶叶,还有很多人生道路上的事情黄总也会指点我。


黄平

恩施州斯丽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松阳人往外发展茶园,开发的茶叶基地就越来越多,师傅也是越来越难请,师傅每年更换的话,质量不能保证。我在本地培养师傅,既带动本地人学艺,也可能会带动当地人其它方面的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辛勤耕耘,黄平前后投入了约1000万元资金,成功将他的公司带入正轨。据统计,恩施州斯丽农业有限公司年产干茶量一万多斤,大部分销往松阳和安吉的茶叶市场,同时,他也注册了自己的茶叶品牌——斯丽,销售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主要销往浙江、北京、广东等地,公司年产值超250万元。这位村民眼中的“苕老板”,凭借一股执着的傻劲,为自己的人生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同时,也给当地村庄、村民开辟了增收新途径。              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黄平还是松阳县作家协会会员。忙碌之余,他会用文字记录自己与茶的故事,诠释自己的人生态度。


黄平

恩施州斯丽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我写的很多都来源于生活、工作。有事做,自己就显得年轻,我觉得人不能退休,最起码思想不能退休。

黄平的坚韧不拔、敢于创新,已经成为“苕老板”这个称呼的最好注脚。从水电开发到跨界农业,黄平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职业转型,更带领了一个贫困村庄走向富裕,他用自己的执着和努力,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的新路径。



推荐专题

【松阳“茶业地瓜”成长记】特别报道

我说两句…
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