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百年峥嵘 ,听红色故事,温岭市融媒体中心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专题报道《曙光行——先驱的足迹》,由青年党员分别讲述温岭百年革命史上不同时期涌现的革命先驱者的动人故事,串联起温岭党史的脉络,追寻温岭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今天来看第四篇——赵裕平的故事。
讲述者:青年党员谢含笑
在我的面前是一封红十三军二师主要领导人赵裕平的回信。这封回信说起来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一直在温岭市档案馆保管珍藏。
1935年4月,国民党浙江省保安司令黄绍雄下令,责令温岭县政府和省水警二大队协力剿缉赵裕平等红二师余部。新上任的国民党温岭县县长熊亨灵,领兵到小坞根抓捕赵裕平家属,赵妻听到消息后带着子女逃往中山头,70多岁的赵母不愿逃走被保卫团抓获。
熊亨灵逼问赵母无果,下令捣毁了赵家房屋,并以赵母为人质,派人劝降赵裕平,附书信一封,许诺加官晋赏。赵裕平读了信后严正表示“降死不如战死”,但他一想到老母还是泪如泉涌,奋笔疾书回信熊亨灵。//信中写到:“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为解放多灾多难的祖国和被压迫的穷苦人民而起来革命,此乃名正言顺之壮举。岂不闻‘尽忠不能尽孝,尽孝不能尽忠’之古训乎。赵某宁以枪弹裹尸,决不屈膝求荣。”
这封回信字数不多,但在今天读起来仍然铿锵有力,让人热血沸腾,字里行间,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绘就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
1935年8月13日,赵裕平带着十余名红军战士乘坐卷底船前往苔山岛,至小青洋面时,与玉环水警队和省水警大队四只巡警船相遇,在激战中,数颗子弹击中赵裕平背胸,顿时,鲜血喷洒在船甲板上。赵裕平自知身负重伤再难脱险,干脆回身,站在洒满鲜血的甲板上向敌人抛掷手榴弹,并提枪向敌人一阵猛扫。最后,子弹打光了,他的鲜血也流尽,赵裕平壮烈牺牲。
自古忠孝难两全。在个人利益和民族大义面前,可以说,赵裕平的回信给出了共产党人唯一的答案。正是先辈们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至高信仰、无我忠诚,才换来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换来了我们现在幸福安定的生活。80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激励着我们坚定理想信念,胸怀复兴大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力量。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记者 王迪青 陈罗斌 中共温岭市委党史研究室
摄像丨记者 王迪青 陈罗斌 张安
编辑丨王怡
推荐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