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百年峥嵘,听红色故事,市融媒体中心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专题报道《曙光行——先驱的足迹》,由青年党员分别讲述温岭百年革命史上不同时期涌现的革命先驱者的动人故事,串联起温岭党史的脉络,追寻温岭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今天来看第八篇——应梅笙的故事。
讲述者:青年党员 诸葛悦渊
让我们沿着先驱的足迹,穿越百年,感受峥嵘岁月革命先驱的初心。今天,我将讲述共产党人应梅笙的故事。
说起应梅笙,不得不说到三临大队。1949年3月,共产党员应梅笙、李小旺、陈桂莳发动200多人,拉起了武装队伍,建立“三临大队”, 应梅笙任大队长。他们收缴地主和国民党联防队100多支枪支,开展武装斗争。为弘扬三临大队的革命事迹,温峤镇于2005年10月在祇园寺前建造了三临大队纪念亭和纪念碑。这一碑一亭巍然挺立,向后人诉说当年的故事:光荣传统,永放光芒。
应梅笙出生于温峤镇西源山脚下的张老桥村,家境殷实。小学毕业后曾就读于温岭中学和天台大公中学,并在大公中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结业后,被分配到新四军部队当排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应梅笙被捕入狱。在狱中,应梅笙认识了共产党人周丕振,两人秘密建立党支部,发动难友与监狱当局开展反虐待、反苦工、反饥饿斗争。1943年,应梅笙被保释回家。1949年初,他和李小旺、陈桂莳等组建了“三临大队”。1949年5月,应梅笙带领“三临大队”编入浙南游击纵队第三支队。根据周丕振指示,应梅笙带领“三临大队”配合浙南游击队,直接参与了武装解放温岭县城的战斗,为温岭人民的解放,做出了贡献。
1949年5月27日夜,应梅笙发动岙口农民60多人,携带锯子分两路破坏国民党的电话线柱。当夜10时,应梅笙率领“三临大队”驻扎吴岙岭、神童门等地伏击增援敌军及城内逃跑的敌人。6月初,“三临大队”开往黄岩县城,整编为第三支队第十中队,应梅笙任中队长。7月17日,第三支队配合解放军作战,一举歼灭了盘踞在松门的王仙金匪部。至此,除海岛外,温岭全境解放。
1949年10月17日,应梅笙奉命去南京军区学习,从温州出发,准备取道温岭探亲后前往。在乐清东山埠下船来温岭江厦,路过王家弄洋面时,被海匪打伤后抛人海中牺牲,年仅28岁。1953年6月11日,经华东军区政治部批准,追认应梅笙为革命烈士。应梅笙,这位年轻的共产党人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注定被温岭人民永远铭记!
应梅笙就被葬在家乡的西源山上,英烈功勋彪炳史册,烈士精神烛照未来,人民幸福是对烈士最好的安慰,不懈奋斗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作为基层党员教师,我们要从党史学习中汲取开拓创新,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用心播种,用爱浇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我们秉承烈士遗志,筑牢精神支柱,脚踏实地,创造出无愧于先烈的时代伟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奋进。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 | 记者 丁自力 中共温岭市委党史研究室
视频 | 记者 丁自力 姜一平
编辑 | 王怡





推荐专题
